巧用“思韵”,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位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林露夏
[导读]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赋予了更精彩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创新之风,但是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学习语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从而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新理念的实施与体现不是在教材的本身而是在教师的自身。本文就如

林露夏   广西岑溪市第三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赋予了更精彩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创新之风,但是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学习语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从而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新理念的实施与体现不是在教材的本身而是在教师的自身。本文就如何追求真实、本位的语文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本位  巧用“思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26-01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目标能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定向的“航标”的作用。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首先体现语言学习的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应做到准确、明确、分层和适度。
        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应结合课文的特色,把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作为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一目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朗读,加上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形象的人物刻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水浒的兴趣。
        二、坚持文本教学
        要从根本上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探索语文教学的本位,必须坚持文本教学。巧用“思韵”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教师越来越忽视文本教学的运用。很多语文教师对课文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导致漠视课本,用热闹的课堂讨论代替学生的潜心阅读。教师忽视课文的这一误区,将会弱化课堂教学中阅读课文对学生理解全文、积累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
        巧用“思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巧用“思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目的,同时巧用“思韵”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应更注重课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可在教师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全文。朗读课文对于语文课堂的文本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朗读本篇课文时,应在课文的前半部分采用自豪和高昂的语气,在后半部分则应采用憎恨低沉的语气和酝酿惋惜的情绪。
        三、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开展实践活动是关键。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牢牢抓住读思练环节,并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读思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会运用和创造语言。在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和品读词语,在朗读课文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
        四、提倡人文教育,随文渗透
        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一理念强调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捕捉巧用“思韵”中的人文资源,做到教书育人。的确,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是教育人的极好素材。例如语文课中有着数不清的人物,即有智慧的人,有愚昧的人,有伟大的人,有渺小的人。有勇敢的人,有胆小的人等等。有了这些“人”的存在,导致了语文教育要有“认识人”的任务。就在学生认识人的过程恰恰能够对学生言行、品格、人性等方面进行陶冶、感染或借鉴,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我。又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有情,人更有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渗透了作者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如《梅花魂》表达了主人公深深的爱国之情;《荔枝》体现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桂林山水》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圆明园的毁灭》流露了对侵略者愤怒之情等等。教师就可利用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披文人情”,理解课文蕴涵着的情愫,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这样每位学生心灵得到熏染,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最终使之做生活的有情人。总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要教师充满爱心,就能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理念灌注实践、引导实践;实践检验理念、孕育理念。我相信,课标理念一定会像一汪活水,源源不断流入每一节语文课中,也一定会似一股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每一位教师、学生的心田。追求真实、本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们要始终把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涵咏放在首位。将语言文字的触角深入到了巧用“思韵”的最细微处,力透纸背,荡气回肠。要牢牢地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整合组织课文相关内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思考和认识,紧扣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圈、点、批、品、悟、画、演、议”等方法进行悉心揣摩和深入领会,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使学生的认识从笼统走向具体,从肤浅走向深入,由模糊变得清晰,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就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而言,应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匿于文字的深处。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仔细品读,品出多种韵味;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发现文章的多种境外之象、题外之旨。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用心去读、去品、去议,让其在品中感悟,从而积累语言、积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语文教学中真情流淌,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凭借语言,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领悟,用情体会,用想象补充,悟得文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让我们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返语文之道,务语文之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