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罗蓉 550025
摘要:当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率却明显降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要是因为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有些高校只看重数量的发展,而没有重视教学质量的相应提高,一些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需求对接,那么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将持续存在并越来越严重,这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应尽快向适应市场需要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农林经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学生认为专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主要是针对考研和"保研"来说的。而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发展前景不佳的原因主要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不明确,这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就业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应该侧重于经济类还是管理类。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较少的缘故。
一、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性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主题。尤其是我国实施扩招以来,质量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包括普通老百姓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体的关注。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理论性研究,即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本质的研究;二是实践性研究,即怎样看待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三是标准性研究,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有据可依,使得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具体化、可操作化。可见,质量标准的研究是衔接理论和实践的接点,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由于标准的制定有较大的难度,长期以来,人们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较多,对标准性课题的研究较少。如在标准性课题中,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此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被调查者对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评价
有关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包括"专业建设是否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与相关课程相匹配""现有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否合理"4个问题。统计结果为,小部分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与相关课程是匹配的;但是,仍有很多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其余的学生则认为目前的专业建设不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师资队伍能够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硬件保障条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硬件保障条件还需改善。对于专业发展前景来说,只有2O%的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就业和学习机会,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能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就业和学习机会。学生认为专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主要是针对考研和"保研"来说的。而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发展前景不佳的原因主要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不明确,这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就业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应该侧重于经济类还是管理类。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较少的缘故。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调查
一部分的学生认为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认为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总的来说,学生普遍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措施
(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从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原创能力出发。(二)优化课程体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的理念与此同时,课程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尤其是要注重对农林经济与管理实践问题的原创性思考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三)构建自主互动型实习实践体系为了适应未来企业管理的需求,同时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加强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三农"的感情和服务"三农"的意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基于所确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聘请各类在农林企业承担管理实务工作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同时鼓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院两级的科创项目和各级"挑战杯"的比赛以及专业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五)创设专业认知实景模拟教学模式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创设专业认知实景模拟教学模式。(六)设计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让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知识学习以及素质、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专业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超过了50以外,其他方面都不能满足就业市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马晓旭.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J]. 农业教育研究, 2009(01):41-43.
[2]孟全省.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 2011(12):45-48.
[3]李微, 万志芳, 郑丽娟,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 经济师, 2018, 000(001):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