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子学院 曾海燕 410004
摘要:农村妇女肩负着家庭和社会双重职能,但目前农村妇女普遍存在总体素质偏低、传统思想比较重、信息较闭塞、资金和技术缺乏等问题。精心培育新生代农村妇女,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美丽乡村的进度,关系到幸福村落目标的实现。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将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改造成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比较先进的生产力,党采取了组织互助合作,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虽然在实践中有过失败和挫折,但这些重大举措还是促进了农村妇女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建党百年;农村妇女;地位
引言:在当时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和难点问题是农民的解放、进步和发展。虽然这种变迁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但它为以后妇女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从建党到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内很早就有人关注农民问题,如澎湃、瞿秋白等。但党在初创时期还比较幼稚,主要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苏联的革命经验,坚持工人运动,坚持走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对于大多生活在城市、从书本上获取理论的知识分子,农村、尤其是农村妇女问题,在他们的认识中也是一个空白。城市暴动遭到重大挫折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清醒地判断了中国国情和革命形势,毫不犹豫地离开城市,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在经历艰苦曲折的探索后,最终以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为起点,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开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
一、妇女广泛参加社会活动
在中国"三从四德"等传统思想统治下,妇女的家庭责任感和自谦自抑的认同感被视为一种美德,其活动范围几乎全部限制在家庭之内,仅有少数老年、壮年妇女才能够有限地参加社会事务,这成为妇女受家庭束缚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主要标志之一。抗战后,华北农村大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传统家庭制度受到了很大冲击,为农村妇女解放创造了条件,许多妇女能够比较自由地参加社会活动,但在"广大的半老解放区,尤其是新解放区,做父母的不少的存在着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的旧婚姻观点,甚至有的地区还存在着买卖婚姻形式。
1949年4月,中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指出,"解放区的妇女应继续积极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发挥高度的才能与智慧,努力参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建设事业。"_2]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参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农村广大妇女被普遍组织起来,更广泛地参加了土地改革等各项社会运动。
据1953年初对河北省沙河县渡口村、御路村和建屏县北庄村3个村庄调查,渡口村共543户,男1050人,女907人;御路村共195户,男子430人,妇女306人;北庄村共180户,全部人口598人,但由于该村没有统计各年龄段妇女人数,故按人口总数的一半概算为300人。1952年渡口村、御路村和北庄村妇女参加社会活动人数分别为401、108和168人,占各村成年妇女总数的56.7%、47.6%和56%。这说明3个村已经有一半左右成年妇女获得了社会参与自由权。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最普遍的形式是参加农业生产。同时,妇女们也积极参加了各项文化活动。由于人们逐渐改变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认识到妇女要彻底翻身,还要学好文化和政治,故许多妇女参加了民校学习,如御路村66个青年妇女中有40多个参加了民校学习。华北其它地方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据1953年调查,"肃宁县一区西黄口的民校,运动前只有30学员,现在参加到70余人,教室拥挤很满,群众付三义的一个闺女,以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次也加入了民校。一些妇女还破除成见,开展文艺宣传活动。1953年我国开始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妇女只有参加农业合作社,参加集体劳动,才能导致真正的男女平等和妇女的彻底解放"。妇女要求参加生产是迫切的,特别是有的家庭男劳动力缺乏的,在依靠家中妇女做活,见妇女做活很少,就迫切参加生产,怕秋后分红少,吃不上饭。由于个人参加社会劳动与家庭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故广大农村妇女更容易走出家庭,获得参加社会事务的自由权。
二、妇女家庭地位普遍提高
在传统父权家长制统治下,妇女普遍处于依附地位,俗谚"娶来的妻,买来的马,任我骑,任我打"。这说明妇女不仅要像牛马一样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还普遍受到虐待、打骂乃至被杀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政治运动洗礼,妇女群众的觉悟大大提高,生产、学习热情大大增长,在各种工作中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力量,从而也进一步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家庭地位。自1950年至1952年间,有经济地位妇女人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御路村从100人增加到103人,占该村成年妇女的45%;北庄村从153人增加到154人,占该村妇女总数的51%;渡口村更是从339人猛增为388人,全村18至60岁的418名妇女中有经济地位的已有348,占83%。在妇女家庭经济待遇上,大多数家庭改变了"小分家"等虐待妇女的陋习。如渡口村"过去媳妇每年给2斤棉花,自己去赚钱穿衣的习惯已改为按棉花收成按所有人口给媳妇";御路村则从过去婆婆每年只给媳妇三四斤棉花增加到八九斤棉花,"实在不够穿还可以从家里拿钱来买,有庙会时儿媳可以向婆婆要钱";北庄村也改变了不管新媳妇穿衣服的习惯。与此相反,妇女无家庭经济地位的数量锐减。御路村由13个减为12个,渡口村从73人锐减到2O人,只有北庄村似乎无经济地位人数增加了2个,但其中"有4个是1953年娶的媳妇,住娘家时候多",若减去这4个,则实际无经济地位的人数从16个减为14个。这说明人们普遍接受了家庭成员地位平等的新观念,大多数农村妇女摆脱了在家中受歧视、虐待的从属地位,获得了平等经济待遇。妇女家庭地位提高的最突出表现莫过于获得了家庭事务管理权。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后,锻炼和提高了管理能力,能够对家庭事务提出意见,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夫唱妇随"、无权主事的状况。渡口村许多"家庭内日常生产、生活,当媳妇的也可以参加意见。很多男人把钱交给媳妇管理,做什么事情夫妇完全是先商量好后再去办";北庄全村有婆婆的共32家,有事能商量的13家。许多妇女还有了对生产等重大家庭事务的决定权。过去家务劳动全部压在妇女肩上,这成为她们家庭地位低下的基本标志。首先,传统的父权制家庭普遍转化为民主和睦家庭,并且从总体上看来,华北农村家庭关系状况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即和睦家庭、不和睦家庭比例都比较小,虽然时常有些小矛盾,但不至于影响家庭团结与生产。这表明传统家庭关系普遍得到了改良,民主和睦的新型家庭关系逐渐树立起来了。其次,妇女受虐待人数大为减少。过去,华北妇女普遍遭受家庭暴力,导致妇女自杀、被杀事件经常发生,甚至妇女也认同"官打民不羞,夫打妻不羞"。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受家庭虐待的现象大为减少。
三、农村妇女的学业成就
农村妇女的学业成就是指在同等学历下,农村妇女相对于农村男性而言。所取得的经济收入高低。从资料分析得知: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与教育年限呈正相关,不同学历层次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呈显著性差异,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人平收入依次提高。小学、初中学历的农村人口的年均收入比未上过学的高1581.78元,具有高中、中专学历人口的年均收入比小学、初中学历人口高出1169.92元,大学以上学历人口的年均收入比高中、中专学历人口高出898.3元。在同等学历层次下,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均低于男性。在相同学历层次下。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低于男性,这一现象是否由于职业因素所引起的呢,即相同学历层次的农村男女由于从事不同经济收入的职业。从而使得相同学历层次的农村男女有着不同的经济收入。对这一问题可通过控制学历与性别因素得以解释。
四、当前农村妇女的作用及地位
通过与农民访谈和对有发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看出:一方面,农村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和家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影响农村妇女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仍严重存在,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还需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农村妇女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首先,农村妇女的行业分布越来越广泛。第一产业中林、牧、渔业的发展,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更多的农民则以种植业为主兼营多业。农村妇女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参与比例越来越大,在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中显示出其主导性和优越性。一部分农村青年妇女从事着当地的非农产业,发展起一批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地毯、刺绣、草柳编这些传统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已形成区域化;近几年,抽纱、毛衣编织、工艺玩具、电阻器等来料加工项目,发展势头也很盛。妇女们已不单掌握着粮、棉生产管理技术,而且已逐渐学会并应用着大棚蔬菜、果树、桑树等生产管理技术。自1989年以来,以全国妇联为主的十几个部门倡导并协调开展了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竟赛活动,通过文化扫盲、科技培训、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手段,农村妇女科技素质有显著提高,达到技术员以上水平的妇女增长幅度也较大。第二,农村妇女的生产决定权和管理权有明显提高。妇女们说:"过去吃大锅饭的时候,听队长的;联产承包后,听丈夫的;现在自己学技术、上项目,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她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在家庭的生产经营中干什么、怎么干的间题上,男人们不再独自说了算,而是同妇女协商、讨论;妇女们在生产经营方面也不再只是配角,她们也能独自开辟一番事业,也能成为挑头人和组织者由于妇女的收入越来越高,她们的家庭经济支配权、自主婚姻权、生育保健和子女教育权都有很大提高。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新变化,推动了妇女解放的进程。但是,农村中各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新的历史时期,制约农村妇女全面发展的因素仍很多,仍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克服。农村妇女的从业领域仍显狭窄。从农村妇女劳动力分布情况的调查结果看,农村妇女仍主要从事种、养等粗重型体力劳动或低技艺生产管理,在高新技术领域或二、三产业中,妇女的从业机会和从业率都较低。这一方面限制了农村妇女自身能量的发展和发挥,一方面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体力、精力投入过大。妇女承担着第一产业的主要生产任务,而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的劳动强度很大。过大的体力、精力的投入,使妇女的身心都受到很大压力,这无疑影响了妇女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减缓了农村妇女解放的进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党后,我国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习俗,已经失掉了它存在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这就为提高妇女地位奠定了基础,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以及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家庭从生产单位变为消费单位,妇女也从附属于家庭成为相对独立的合作社社员。这些变革诱发了农村传统性别关系的链式变革。妇女不仅提高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且在家庭中由"从属"角色向重大家庭事务的参与者、决策者地位转变,男尊女卑、父系家长制传统家庭关系逐渐转型为家庭成员地位平等的现代家庭关系。虽然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生活习惯仍然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但妇女家庭地位的上升仍然具有不彻底性和不平衡性。因此,妇女要获得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总之,建国初期华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这种变革只是初步的、缓慢的甚至不完全的,但它具有决定性的转折意义,它预示着未来妇女解放的方向,也为以后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胡研.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政策研究(1949年-1956年)[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沈壮海, 刘玉标. 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理论发展[J]. 思想教育研究, 2009.
[3]王思梅. 试论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J]. 妇女研究论丛, 2001, 000(004):15-22.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NYJGYB2019001);湖南女子学院校级一般课题(HNNY18YBKT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