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书院制双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简冬秋
[导读] 书院制改革是对全人教育的有益探索,书院与学院协同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保证。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简冬秋

摘要:书院制改革是对全人教育的有益探索,书院与学院协同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保证。为实现书院、学院协同育人,应统筹设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元协同管理平台,深入推进书院导师制度,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书院制;书院;学院;协同育人
        引言: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开始进行书院制改革探索。书院制是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实施一种新型以宿舍为平台的社区管理体制。书院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让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书院相对较小的环境里,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与沟通,从而开阔视野、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提升综合素质等。在书院制探索过程中,书院作为一种嵌入型组织架构,能否和学院协同育人是书院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1.?统筹设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课堂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理论文化知识,方式单一,主要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注重学生智商的培养。第二课堂是通过书院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宽视野、文理交融、提升能力,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优化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最重要的两个育人阵地,书院制改革促进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通。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习的书本知识在书院第二课堂的活动与探索中得以实践和巩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通过书院第二课堂的活动激活学院第一课堂的教学,将书院第二课堂的应用实践和科学创新融入到学院的第一课堂,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教学。探索双元协同育人模式应考虑统筹学院的第一课堂与书院的第二课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向对接与双向互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融合的发展。将书院的第二课堂融学习和生活于一体,开展以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为主导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书院第二课堂的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我、提升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2.建立双元协同管理机构,完善双元沟通机制
        成立书院-学院“双元”协同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对接各书院与学院的联络工作,制定双元协同育人的总体顶层设计方案,明确各书院与学院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如学院主要承担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课题设计、毕业论文、学术研究、科研创新、考试与评阅等,书院主要负责学生课下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思政教育、德育培养、人格塑造、心理教育、党团建设、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勤工助学等,避免出现“书院管不着,学院卸责任”的现象。建立书院与学院的沟通交流机制,邀请书院领导、学院领导、学院教学秘书、导师代表、书院辅导员定期召开双元联系会议,及时解决在双元协同育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引入学生管理大数据信息平台,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情况、宿舍内务、评奖评优、活动信息、事务办理、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就业管理、资助管理等都纳入该信息系统,为书院与学院提供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双元联动作用,促进双元协同育人。此外,在双元协同组织管理机构中设置相互考核机制,即在书院工作人员的考核中加入学院和教务处对其的考核,在学院教师和教务秘书的考核中加入书院和学生处对其的考核,以激励双元工作人员更好地联动和配合彼此的工作,形成顺畅有效的工作机制。



        3.推进书院导师制度,构筑师生共同体
        “导师制源起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的住宿式学院,创立之初是希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纠谬辩难能力和诱发新思维为重要目的”。导师制是书院建设的灵魂。“导师不仅能够在知识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学生通过跟导师的交流接触,可以感悟教师的学识为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对学生教育和引导作用”。推进书院导师制度,构筑师生共同体。一是书院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师通过讲座、沙龙、班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素养、人文情怀、行为习惯等进行教育和感染,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二是书院导师为学生的课业学习提供专业的指导。导师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考研考证、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三是书院导师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求导师加强新生入学的职业启蒙、社会实践、求职引导等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并做好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四是书院导师指导书院的特色文化活动。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文明礼仪、儒家专题、诗歌诵读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导师制建立起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师生共享的共同空间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个人自我的辩论与质疑,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导师制是架起书院与学院的桥梁,形成相互补充、无缝对接的管理模式。
        4.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化发展
        书院辅导员队伍是由原二级学院的辅导员组成,他们是书院和学院的纽带和关键连接点,在双元协同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双元制”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发生了转变。“各书院按照‘学生统筹管理、工作专项侧重、突出一项专长’的原则,合理安排书院辅导员工作任务”。在目前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学生的教育管理、学习支持、勤工助学、班级建设、党员发展、社团指导和社会实践等工作,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业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这些工作能否顺利高效地开展取决于书院辅导员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双元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开展辅导员的研究性学习。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学的学习,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增设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课题的申报、研究、实践、探析和论述,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加强辅导员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专业系统地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高级研修等一系列岗位技能培训,提升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再次,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素养。加强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思想品格、道德信仰、人格魅力的塑造,树立辅导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举办系列辅导员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论文征文大赛、知识能力竞赛、特长才艺展示和辅导员沙龙等活动,搭建辅导员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平台,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总之,高职院校中,书院、学院应协同育人,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孟彦,洪成文.我国大学书院制发展之思考[J].高教探索, 2017(3):13-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