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杨芳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杨芳
[导读]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节奏感作为幼儿音乐培养的重要内容,需给予更多的关注。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幼儿园     杨芳

摘要: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节奏感作为幼儿音乐培养的重要内容,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此过程中需通过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音乐律动渗透于各个层面当中,提升幼儿综合节奏感。本文就幼儿园音乐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音乐律动教学;幼儿节奏感;培养
        引言:节奏就像音乐的灵魂,节奏是幼儿音乐课堂的组成部分之一。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不高,所以需要幼儿音乐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培养节奏感。只有当幼儿建立起较强的节奏感时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音乐,进而提高音乐审美。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必须注意节奏训练,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素养。
        1激发幼儿对节奏感活动的兴趣
        我们都听过“培养孩子要从兴趣入手”这句话,因为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所以才愿意积极的、主动的去探索它。所以为了提升孩子们对于节奏的感知,首要任务就是带动孩子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幼儿园中宝宝们的年龄大概在4到6岁,在此阶段的孩子还处在思想萌芽时期,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还不清楚,并且孩子在这一时段中拥有强烈的好奇心,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授课方式,通过孩子们强烈好奇心的促进下带动孩子们对音乐节奏的喜好。另外老师可采用平时比较多见和简单的肢体动作,例如点头、摇头和拍手等,利用身体简单的动作来展开有节奏的律动。例如,老师在利用健康歌进行音乐教学时,可让孩子们按照歌词表达内容来做肢体动作,拍拍手、跺跺脚、伸伸脖子、扭扭腰,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知节奏的乐趣,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孩子们对于音乐的兴趣,还使其得到了体能的训练。
        2利用多种乐器提高节奏训练的教学效果
        乐器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乐曲的演奏都离不开乐器的支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时,可以利用不同的乐器进行辅助,既能提高节奏训练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激发幼儿学习音乐乐器的兴趣。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之前,应先向幼儿讲授乐器的相关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询问班级中有哪些孩子会乐器演奏,让幼儿利用乐器演奏一段曲子,然后教师可以组织会使用其他乐器的同学进行模仿。除此之外,其他不会使用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拍手或者是敲打的方式模拟演奏的节奏,既能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音乐课堂的活动中,还能通过幼儿的自主实践去感受不同歌曲中节奏的变化。针对于同一首歌曲的教学,教师还可以使用不同乐器进行分段演奏,让幼儿在对比中感受到歌曲的节奏。
        3借助生活中常见音乐形式训练节奏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周围也存在一些音乐节奏,老师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早上的公鸡啼鸣、黎明时分各种小鸟的叫声、冬季大雪中走路的咔咔声、下雨时,雨打窗户发出的滴答声等等,在音乐教学中,将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艺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提升幼儿对于音乐的认知感。



        4从语、词着手培养幼儿节奏感
        音乐不单单是用来听的艺术,更是我们人类语言表达的一个方式,我们总说音乐艺术是没有过节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管听任何过度的音乐,只要你对节奏有着良好的感知能力和欣赏力,就可以有效感知其音乐想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时,对孩子们良好的节奏感知能力进行锻炼,同样必须对其实施语言上的训练。想要锻炼其对节奏的感知能力,还要多引导孩子诵读那些节奏感较强的诗句和儿歌。另外,还可带领孩子来模仿大自然和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例如,滴答-滴答-滴答的钟表声,旺—旺—旺旺狗叫声等等,经过语言的锻炼来提升孩子们对于节奏的感知能力。
        5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音乐元素的应用
        (1)旋律。旋律是指长短、高低、强弱不同的一连串乐音有组织地进行。在小班音乐活动中,幼儿主要掌握嗓音的高和低,能够通过嗓音的高低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能区别旋律与非旋律。在中班音乐活动中,幼儿主要掌握听辨音区的高低,区分旋律的上、下行和旋律进行的走向,参与性歌唱、学习以及和老师进行对唱的能力。在大班音乐活动中,幼儿主要掌握木琴、钢片琴以及小型乐器的合奏,区别旋律中的级进,能演奏简单的即兴旋律的能力。(2)律动。律动即随乐做出动作,根据音乐中音乐元素的变化以及音乐的起伏波动,用肢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表达。在小班音乐活动中,律动部分幼儿主要掌握大肌肉的同向运动、大肌肉的反向运动,以及小肌肉的简单运动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动作经验积累以模仿积累为主。在中班音乐活动中,律动部分幼儿主要掌握平衡空间、方位,寻找参照物以及控制身体运动时力量的大小的能力。在大班音乐活动中,律动部分幼儿主要掌握能用动作表现音乐元素、能独自与他人合作完成动作创作、理解简单的舞步以及一些民族民间舞的能力。
        6微课教学模式在音乐节奏训练中的应用
        微课这种教学的方法对于幼儿知识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性作用,良好的微课教学手段能够优化幼儿学习的效果,也能够使幼儿感受到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开展节奏训练的模式,可以提前对本堂课教学的重点,以及需要幼儿学习的歌曲内容进行微课的录制,讲解其中所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幼儿在课后通过家长的辅助利用网络观看这个视频。在视频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家中敲一敲自己家的杯子、窗户、小碗等一系列玻璃制品,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有哪些不同?然后让幼儿自己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节奏知识带到第二天的课堂上,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让幼儿说说自己在家中都敲击了哪些物品?得到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从而把节奏训练的方法,真正地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课堂教育效果,也能够优化幼儿学习的质量,促进幼儿的成长和进步。
        结语
        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节奏感的培养,加强自身的音乐专业知识与经验的提升,重视节奏感知与表达培养能力的提升,陶冶幼儿的情操,净化幼儿的心灵,从而养成幼儿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晶晶.加强音乐教学培养幼儿节奏感探究[J].成才之路,2018(21):75.
[2]胡云霞,梁琼,田芳菲,等.如何在音乐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J].北方音乐,2018,38(9):180.
[3]孙晓满.幼儿的节奏感与节奏能力培养的途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