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卓静
[导读] 信息技术是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要求教师在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操作技能和思维意识,为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福建莆田第二中学信息技术组    卓静

【摘 要】信息技术是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要求教师在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操作技能和思维意识,为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实践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过于呆板,且习惯实施“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若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需要通过丰富多样、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互助学习,逐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其学科素养及实践技能。本文首先探讨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然后明确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核心素养是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有利于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与重要能力,如专业知识、文化能力、情感素养、行为态度等,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核心素养一般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互动。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逐步增强学生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相关素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这几个层面开展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策略
        (一)渗透信息文化,增强文化素养
        文化基础一般是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学科素质。对学科素质而言,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般代表着信息素养中的信息文化。其具有文化与技术的双重属性。学生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能慢慢地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期间,学生不但学习了一些基础性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实践技能,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灵活应对与处理。所以,在授课期间,教师需要因地制宜地渗透一些信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与掌握,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时候,若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展示彩色卡片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制作出一些精美、新颖、独特的卡片、报刊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在录入、编辑、打印等环节中需要向学生介绍“Word”软件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不同菜单的操作功能。同时,教师需要对文字编辑的概念进行全面的讲解,以便学生能在文化基础层面对这一软件进行了解。另外,教师可以借助于制作“彩色卡片”的方式,通过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的手段,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菜单区进行了解与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实践技术,并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
        (二)合作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若要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首先就需要培养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技巧与方法,并将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学科思维,真正地实现学生信息技术的内化与实践。


例如,在《设置动画效果》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自定义动画”等方面的操作流程与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古诗两首”的演示案例,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考、探究。一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分析,确定图片及文字的出现时间及前后顺序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PPT中的“预设动画”等方式进行演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学生希望在动画出现的一瞬间能播放背景声音,由此发挥强化视觉效应的作用。在小组交流与讨论之后,学生借助于“声音效果”给予设置,由此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明确具体设计主题的过程中,也需要鼓励不同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思考,由此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并且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三)实施个性化评价,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评价具有鼓励、诊断等功能。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对此,教师务必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持续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模式。所以,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其评价效果更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其目的是实现学生情感、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由此达到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例如,在《编辑演示文稿》的教学过程中,若要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幻灯片插入、文本框设计、艺术字设计”等技巧,教师需要通过对比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接着,还需要利用个性化、差异化的评价模式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究,由此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在插入文本框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操作技巧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在输入文字前点击鼠标,所以无法看到文本框)。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选定位置——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点击确定按钮”等方式进行演练,由此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在此期间,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操作过程,并对学生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与总结,以便促进学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这种客观、个性的评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进步与发展。
       (四)促进社会参与,提升道德品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不但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必然会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及成长带来威胁。所以,帮助小学生正确地判断信息的真假、优劣等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定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维观念。例如,在《网络文明小公民》教学中,若要培养学生绿色上网的道德意识,教师需要设计一个“争做校园网络文明小公民”的宣传活动,向学生宣传一些与法律法规、文明上网等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优劣信息的识别能力,帮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文明上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渗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与道德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与学科能力。本文以实际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策略,希望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石林.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0):5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