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黄华章
[导读] 农村初中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类的和谐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大河镇第二中学   黄华章  655505

摘要:农村初中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类的和谐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寄宿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父母、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只有及时掌握和指导寄宿学校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他们才能在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心理健康
        引言: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位置发生了改变,建立了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的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突出特征。乡村寄宿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周围地区的小型学校。学校进行合并后,寄宿的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增加了学校日常管理的难度,学生的性格不同、家庭不同,被迫过早独自生活,对于学校的集体生活一时无法接受。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学校需要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尤其是针对这些初中学生。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的发展过程
        农村寄宿制初中时间比较久。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比较少。在两个或三个乡镇中只有一所中学。许多学生因为离学校太远,在12岁左右而辍学。因此,农村中学开设了一个宿舍系统,允许学生住在学校并在周末回家。学校提供食堂和宿舍,学生自带蔬菜、米饭和床上用品。寄宿学校的优势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并让学生自己洗衣服和洗碗。对于吃饭,餐厅只提供简单的饭菜,学生们可以从学校购买食品或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备食物,这在树立学生的意志方面非常有意义。
自1980年代以来,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得到了改善,几乎所有乡镇都开设了初中,学生离家不远,不必住在学校。
        但是,在2000年以后,由于农村人口的迅速减少,所有乡镇的中学数量都相应减少。因此,农村地区开始进行乡镇合并,中学也是一样。初中学校又开始实行寄宿制。现代宿舍制度与上个世纪的宿舍制度不同,情况已大大改善,食堂的食物供应充足,宿舍由专人管理,学生的生活环境非常好。
农村进城打工的人数不断增长,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而目前农村中学的宿舍制度主要是针对留守的儿童。留守儿童在学校长住,有时候周六日都不回家。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特别关注的。对寄宿制的学生不仅提供生活补助,还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帮助。在这样情况下,依然无法对寄宿制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改善。
        二、寄宿制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初中寄宿制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与父母缺乏沟通和缺乏家庭照顾。在学校里,物质生活充裕,不仅享受国家补贴,而且远方的父母也正在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只要孩子有要求,父母就尽力而为。即使学习不好,父母也不会责怪。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
        (1)嫉妒心理
        嫉妒的对象是成绩良好的学生和有父母的学生。农村中学生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父母外出,孩子上寄宿学校,一是家长进行陪读。孩子依然住在学校,而父母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陪读的学生家庭通常是财务状况良好或学习成绩良好的。



        (2)自卑心理
        自卑和嫉妒是一样的。当遇到有父母陪伴的同学时,会感到被父母遗弃,心理会有是因为父母没有在身边造成的学习成绩差。与父母在身边的同学相比,寄宿学生缺乏父母教育,因此缺乏人际交往和道德礼节。因此,在看到了受过良好教育和受欢迎的同学,自卑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3)孤独心理
        因为父母不在家,很多初中寄宿的孩子选择在学校里度过周六日和长假。此时,会感到孤独,因为大多数同学都回家了。但是,只有当与同样情况的人在一起时,这种孤独感才能传达出来,而“同病相怜”的感觉通常会更加孤独。
        (4)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容易与家庭父母发生冲突。在学校中,这种叛逆心理通常针对老师。老师说的越多,就越是令人反感,不愿意学习,不遵守秩序,这都是由于叛逆的心理所致。会因为老师变得无助而感到高兴和满足,即使了解自己的意图,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首先,对于寄宿制初中学校的留守儿童,老师要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这使学生更容易感觉到与同学的不同,老师要以正常的态度进行教育,如果犯了错误,就必须严格批评。如果是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在管理时比较宽松,那么学生很容易会误认为留守儿童拥有很多特权,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对学生的物质生活进行关注,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方面。必须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和礼节问题。寄宿制初中学校有生活管理老师,但这些老师天生只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提供心理培训。因此,相应的老师就要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可以在周六日把学生带回家,要求他们自己完成一些任务,例如洗碗、采摘蔬菜、喂鸡、照顾孩子、帮忙办事和购买日用品等,使学生在帮助老师的过程中,学习到生活中的一些道德礼仪,同时这些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温暖和家庭的温暖,可以轻松改善师生关系并降低学生的反叛心理。
        第三,要加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并与父母一起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可以在一定时间与父母沟通,或者可以发送一些视频,随时与父母对于自己目前的状况和想法进行沟通。同时要求父母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特别是不能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第四,可以安排不同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在周末参加读书、运动、兴趣小组等活动,以使学生的生活不会感到孤独和自卑,缓解心理压力。
        结语
        总之,针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温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永伟.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J].文学教育(下),2019,(10).
[2]何慧剑.关于加强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
[3]侯芳才,孙国兴.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