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洪秋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洪秋娥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福建省南安市美林中心玉叶小学    洪秋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不仅在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学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各项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故此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高教学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语文是人们心灵的诠释,是人们寄托情感的重要工具。阅读教学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小学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那么,如何提高中高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呢?
        1.尊重主体,激发兴趣,制造阅读期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激发其的阅读兴趣。如一些阅读教学中故意把非常生动的故事只讲一部分,让他们先去假想结局,进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读,要读;变“要我阅读”为“我要阅读”。另外,教师还应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欲。这样,兴趣被激发了,学生就会在阅读动机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期待,唤醒主体意识,自觉自愿地去阅读。
        2.把握基础,扫清阅读障碍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说已经认识较多的词了,但是拿到一篇文章,还是会有相当多不认识和不理解的词。但如果连一篇文章的字都不认识,连词都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又何谈理解这篇文章呢?所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解决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也就是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当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时首先让她自己去利用工具去解决一些难认的字词,自己独自去理解一下难懂的句子。实在自行不能解决,那就可以等老师讲的时候仔细听。学生自己去解决,会记得特别牢,而且在这过程中,还锻炼了能力。只有地基打的扎实,那么接下来的房子才能够盖的起来。同样如果小学生的字词功底特背扎实,那么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特别好。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的提高光靠看书本上的那些课文是没有用的,需要进行广泛地阅读,实际上只要你进行地是有效的阅读,如果你的阅读量很大的话,那么你的阅读能力就会随着你的阅读量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学生如何才会有很大的阅读量呢?很显然首先要特别喜欢,也就是要喜欢阅读,自己可以去找书看。当然广泛地阅读并不意味着盲读,要有效果。也就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去阅读,而且应该运用一些阅读方法,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定地指导。引领学生去阅读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阅读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在进行的一种行为,是一定要培养的。学生拥有了巨大的阅读量,一是增加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还有就是课外的知识会反作用于课内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内知识。
        4.重视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小学生的阅读材料主要来源于课本内容,但是,仅仅靠课本内容,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知识面还比较狭小,而阅读就是知识框架逐渐形成和丰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优秀的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能力发展相适应的书目。教师在进行读物推荐的同时,必须遵循趣味性、教育性、益智性的原则。只有本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阅读材料,学生才会有阅读的欲望,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读能够给予自己心灵启迪的优秀图书。对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所选的书目还要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促进智力的提高和发展。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设立班级图书角,将自己的闲置图书放在班级图书角内,在进行有效图书借阅管理的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借阅,多多阅读。图书角的设置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机会,良好的阅读氛围会使班级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
        5.重视阅读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模式
        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及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多多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积累和阅读习惯形成的过程,学生只要是依照自己的阅读计划有效进行了自己期待的阅读行为,就是值得被鼓励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靠学生长期的积累。教师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短期内的阅读结果,而应当尊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将合理的教学评价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阅读是由学生主体操作、再造作者描述的具体形象的行为。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绝不是条分缕析的分割,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拼凑。它是一种整体认知、理解、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是根本,悟是升华。只有培养兴趣,多读多练,通过主体积极的参与和体验,使感悟到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升华,从而才内化为思想道德品质,最终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曲佳.走近名人感悟人生魅力: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名人故事类阅读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17(5):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