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张峰1 张玉兰2
[导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理念。

1青海省乌兰县实验小学 817199   2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三中学816000     张峰1   张玉兰2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理念。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以问题作为学习驱动力,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情景,通过有目的地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实践体验等,从而把科学学习活动组织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并进行表达交流的学习过程。然而,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却不能直接发现并提出适合探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科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知识衔接
        引言:如今,大部分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也是教师普遍关注的一项课题。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本文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进行了分析,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有趣的科学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就初中物理的衔接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在合作交流中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也是一门需要探索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探讨的环节,可以让学生针对科学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对小学生而言,一起交流探讨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也会更加强烈。尤其是在针对一些有争议的科学话题时,学生内部的讨论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学“改变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体沉浮状态变化的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有的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但是有的物体又会沉到水底呢?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不同的物体,大家来猜一猜哪个会浮在水面,哪个会沉入水底,并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表达看法。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与教师一起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二、利用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实验是科学探究和思考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是检验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相对更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征。而且实验教学能够更为直观地把科学知识进行呈现,为问题情境创设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是一个自然引渡的过程,通过实验现象导入问题和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做到“做中问,问中做,做中学”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学习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燃烧的金鱼”这个趣味小实验导入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实验情境下自然地抛出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实验的思考和探究。实验是这样的:教师把一条活生生的金鱼放在一支大的试管中,然后把试管放在酒精灯上面燃烧。试管中的水已经全部烧开了,可是金鱼还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这时候,教师可以提问“请问同学们,为什么这条金鱼烧不死呢?”根据实验现象,确实会让学生对此产生深深的疑惑,这个问题也恰到好处,马上让学生投入到思考的状态,为学生的思考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又如,在学习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米粉淀粉碘酒”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神奇的魔术实验,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由于这些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东西好玩吗?其实他们可以变魔术呢”,利用疑问调动起学生内心的好奇和期待。这个魔术实验是这样的:分别在桌面上放一团米饭和一片马铃薯,然后往米饭和马铃薯上滴入碘酒,这时候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两样食物竟然“变色”。这时候,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为什么他们会变色了呢?”,在实验与问题情境创设的结合下,学生认为一定有其科学的道理,便会自主进行学习探究。通过实验教学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情境和氛围,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抓住学生探究关键点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若能够抓住探究的关键点,就能让学生集中于探究课堂之上,这样整个科学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升。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之上,教师可以积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抓住学生探究关键点,然后基于此来为学生创设出想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关键处产生疑问,从而提出具有价值的探究问题,而这不仅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科学思维,还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最终真正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土壤与植物》教学的时候,土壤作为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借助于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出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学校花坛照片、花坛中的土壤等等,然后再呈现之后提出问题情境:“同学们,虽然这只是简单的土壤,可是上面却能够长出美丽的小花,可是为什么我们上学路上的土壤无法长出小花呢?现在让我们进行一个比赛,看一看哪一小组能够在土壤之中发现更多的宝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借助于信息技术激活了学生的探究点,再联合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最终自然能够起到良好的科学教学效果。
        四、做好小学科学与初中学科知识点的衔接与过渡
        小学《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偏重于与初中分类学科知识的渗透,在探究过程和方法上要求更趋于专业化。例如,小学科学教材“沉和浮”关注的是相同物体与不同物体的沉浮因素,通过马铃薯在清水中和浓盐水中的沉浮探究,比较同体积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来判断物体在这种液体中的沉浮,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判定沉浮的因素,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沉浮条件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质性,更多的是固定的现象分析。在初中物理中,浮力作为一章来研究,包括浮力现象,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条件及应用等深入的分析研究,出现了定量的探究实验,尤其在探究影响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时,通过物体在液体中受力的分析后,推导出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关系对沉浮的影响。同样的知识点从定性到定量分析,对学生的要求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所以把握好每个阶段的教学尺度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问题的出现会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好的问题十分重要,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活跃性。
参考文献
[1]郭永贵.设计问题情境,培养物理科学探究能力[J].高中数理化,2020(16):41.
[2]潘德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智慧,2019(03):105.
[3]林立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J].学苑教育,2018(17):87+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