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解析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沈书冰
[导读]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学生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该学龄学生的认知还处于萌芽状态,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第36小学  沈书冰  830000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学生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该学龄学生的认知还处于萌芽状态,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钻研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就更需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多方位引导。本文就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给出相关的教学方式与途径,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思维发展;小学高段;
        随着新课程制度的改革,教学要求一改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将课堂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学科核心素养。小学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数学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的启蒙阶段,在这期间,数学老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更加注意对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起学生对世界的数学认知。因此,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优势,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欲望,让数学教学成为学生受益一生的方式。
        1.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现状
        1.1教学过程规范化,学生思维受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思维或数学问题解决技能的教学时,一般都倾向于将问题解决的步骤固化,教学过程也变得程式化。他们大多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进行习题练习,再讲解习题,最后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技巧上,他们严重依赖老师传授的方法,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方法创新。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远远比传授学生固定的解题模式更加重要。固定的解题思路教学,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意识和创新能力。
        1.2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互动性差
        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旧处于课堂的被动地位,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理念上,许多数学老师都认为,只要将解题模式传授给学生,便是尽到了履行“教师”的责任。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局限于对知识点的单方面传授,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一味专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强行灌输,课堂互动性较差,使课堂教学沦为干瘪瘪的“任务式”教学,缺乏灵动的活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更有甚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甚至是对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1.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对课堂教学全面的评判标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倾向于以数学考试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化和单一化,不能完整全面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容忽视,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考虑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程度、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数学原理的实践与应用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2.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途径
        2.1 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言传身教虽然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是缓慢而有限的,尤其是针对陌生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是没有较强的主动意识进行记忆和学习的。情景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相关数学问题进行模拟,让小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其中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互动,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在对小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九九乘法表》的数学游戏,游戏卡顿的学生将会接受惩罚,解答一道关于整数的乘法题,这种方式既有利于让学生熟记“九九乘法表”的内容,在小数的列式计算中减少出错,在解题使灵活运用,快速解答,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将自己融入课堂氛围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以学生每天上下学的路线为例,让学生自行思考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会经过哪些地方?怎么走向学校是最快的?然后建立相应的坐标系,将具体问题抽象出来,诸如此类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情景带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由老师总结相关定义,讲解相关数学知识,此时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也更有效率。
        2.2 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数学思维
        问题探究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发现知识,培养较强的数学思维,因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青睐。问题引导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探索,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数学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够深入,因此在问题设计时需要简单明了,但若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对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自然不会有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若问题设置得过于复杂,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较容易把握,在对“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知识点进行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天气进行猜测,明天是晴天还是雨天,然后再告诉学生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然后引出对可能性的讲解,并引出概率的相关定义,通过这种逐步引出问题与数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在试错与验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进行学习后,要求学生之间互相探索,寻找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组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积极探索,亲自动手实践,不断反复推敲问题与查阅资料,通过类比与创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清晰的数学思维。
        2.3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讲授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被动式学习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或好或坏的效果,而合作探究法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通过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解决问题、发现知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理解与接受能力较低,对世界万物没有整体的认识,只有学生自身熟悉的场景或物体才能被理解,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设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问题,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进行举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选择一个1-9之间的数字代表自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找到组内出现最多的数字,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行分组与统计,并画出他们的统计图分布,这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4借助几何图形简化问题理解,启发解题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练习题中,学生对于部分数学题干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应用题部分,学生只有对于问题的理解到位,在问题解答的时候才能有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在对练习题进行讲解时,可以采用几何直观的教学方式,在理解题干的过程中,借助几何图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思路地理解题目的意图,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揣摩与思考,将数学问题形象化,边动手画图,边思考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到最简洁、最直观、最有效的解题方式,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点中,针对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进行练习时,可以以“商店运来一批蔬菜,黄瓜占总数的1/3,西红柿占总书的2/5,其他的是土豆,问,土豆占这批蔬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为例,如果采用教材中的计算方式,则是对“1-1/3-2/5”这一数学公式进行计算,涉及到“分数的通分”与“分数的加减”等相关的数学知识点,面对抽象的数值运算,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对这类问题进行解答时,教师可以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题干的理解,将一段线段平均分成15份,将黄瓜与西红柿所占的份额标出,这样便可以直观地计算出土豆的份额,通过将图形与问题进行结合,有利于更加充分地理解题意,从而得到更好地解题思维的启发。
        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兼具抽象性与实用性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培养,对于数学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首创性,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数学推理与逻辑思维的能力,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和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解帅.小学数学高段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新课程,2020,(34):200.
[2]曾美英.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J].散文百家,2020,(12):244.
[3]王鸿杰.小学生高段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0):763.
[4]石磊.探究小学高段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9,26(32):2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