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法教学资源与生活整合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杨益
[导读] 本人从事多年小学思品与生活的教学,并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探索与实验。

成都市沙河堡小学   杨益

【摘要】本人从事多年小学思品与生活的教学,并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探索与实验。借此,我结合实践教学,从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意义,走进生活,整合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访一访,观察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适当扩展教学空间等展开有效探讨,对有效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生活  教学  资源
      作为中国本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宗教,道教以黄帝、老庄的道家思想为基础,并融会诸多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发展而成,其中,“道法自然”的养生原理为其亲近大众之举,而辩证的逻辑是其內涵。从春秋时期的方仙道汉初的刘汉治国的无为而治,直至唐代道教的兴盛,清雅飘渺的道乐是其文化载体之一(唐代二十八调中就有“道调”),而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则是其思想支撑。郭沫若曾说过,“道家思想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也说“中国文化大树的根在道家”。由此可知,道教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思想,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意义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方法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提升自身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意义重大。小学生年纪较小,思想尚未成熟,对一些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等不能完全理解透彻,然而,通过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课程内容。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生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最好的“镜子”,不断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通過这些小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堂变得更有生活意韵,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走进生活,整合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学时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发展需求,用好、用活教材。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课程标准建议:“要不断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适当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搜集、挖掘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并且将其加以充分整合,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把教材资源、相关的网络资源等有机整合到一起。



      三、访一访,观察生活,提高观察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有的主题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近,但是,通常会遭到学生的“熟视无睹”,很少主动去一探究竟。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生活的情趣,增强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时,我会邀请班主任配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孩子们带到公园中、田野里去观察,并给他们布置一些观察任务,要求他们回到教室后描述一下秋天的样子,画一幅秋天的画。当孩子们明确了观察任务后,在实践中自然会仔细观察、细心去感受秋天的变化。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是快乐的!回到了教室,个个都显得异常兴奋,有的学生竟能口述一段百来字的秋天景象,还有的学生画出了美丽的秋天。道教奉行的民俗思想的主体是“尊道贵德”,这也体现在其音乐形态之中。它倡导“忠孝仁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固有文化价值观念;道教音乐思想中的含蓄、内敛为其音乐的内在特征,排斥人世激情,清雅音韵是其表征。道教的辩证逻辑思想中的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音乐的发展方式中注重呼应与对比的平衡关系。道教的洒脱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其音乐接受度普遍较大,也就是最具人缘性,这在三教之中表现尤为明显。周作人将其定为“支配国民思想的”主体性文化势力,也是其主体性思想建构的基础所在。
      四、适当扩展教学空间
      传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基本集中在室内,如果想让生活化教学得到更好的应用,积极扩展教学空间,有效融合课堂内容,不断加强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思考,对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而言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比如,学习《保护水,节约水》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过程当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污染水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调查和总结,小组长要做好相关的统计工作,及时向老师汇报最终结果。”利用这种调查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把生活和教学内容融合到在一起。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及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观念的树立能让教学活动真正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教学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真切地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把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体验真正融入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中,真正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育目标。在近两千年来的道教音乐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它始终广泛而深入地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而能保持自身系统的连贯性,并能以大众需要的形式与韵味而运用在大众的生活之中,使其在渴求神仙保佑的心灵、音清雅致的形态之中,展现其思想与境界。由此而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乃至社会风尚和各地风俗建构中,而将心灵的诉求反映在民族心理之中,这就有了“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语)的内涵评判。本文进行道乐研究,尤其是有关历史发展的述评,其目的即在于从内在线索上考察道教音乐的文化渊源。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小学生生活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6(9):162.
[2]杨梅.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如何生活化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03-104.
[3]王丽萍.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模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03):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