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李富强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8月   作者:李富强
[导读]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他们而言,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湖北省松滋市南海小学  李富强   434200

摘要: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他们而言,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个时期帮助他们打好基础,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建起高楼”,获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引言:相比于传统的教学体系,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学知识需要回归于实际生活,站在实际生活的角度上,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引导学生借助数学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予以应对和解决。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潜在价值与存在意义。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很多数学知识和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过于专业的话术使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低,学习能力不足,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面对较为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会感到很茫然,难以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和意识上存在偏差,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死板,只会将数学知识和内容灌输式地倒给小学生,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方式,也不关注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造成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死气沉沉。小学生对数学内容难以理解,对数学教学感到枯燥和乏味,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数学能力难以提升,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让小学生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热情,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意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将生活化教学融入数学教学中,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数学的授课,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理论和内容,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了解,用生活中幽默有趣的语言,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为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出示生活化思考问题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思考活动是开展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些数学知识概念虽然是简洁的文字甚至只有一串公式,但是要提升对知识的运用效率,需要学生们勤加思考,加强知识概念和生活问题的联系度。


同时,思考活动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为学生们出示一些生活化的思考题,促使整个课堂都能够洋溢着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学习《圆》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生活中都有哪些圆形物体,以此增强学生对圆的认知。孩子们通过调动生活回忆,可能会说到:硬币、纽扣、光盘、桌面、钟面……年轮。接着,再引导学生们使用相关教具,来亲身制作一个圆,然后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和半径。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全面了解后,教师为学生们出示一些生活化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比如:一个半圆形的花坛,它的面积是56.52平方米,求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一块圆形草地,它的面积是2826平方米,这块草地的直径是多少?以此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并提升其知识运用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学生的认知正处于具象向抽象转变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代入到学生熟知的环境或事物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各种数额的人民币道具,让学生对人民币面值有一定的认识,然后老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一个学生充当超市的收银员,一个学生充当购物的顾客,老师可以在铅笔、橡皮、笔记本等文具上贴上各种价格作为商品,当“顾客”采购了不同商品后,“收银员”要告诉“顾客”应付多少钱,而“顾客”则用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道具付款,“收银员”查看金额是否正确,如果不够需再付多少,如果够应找零多少,当这个过程完成后,可互换角色进行下一轮的“购物”。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充满趣味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对人民币的面额有了基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金钱概念,增加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
        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与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适应,这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促使学生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在实际生活当中对数学化的素材以及资源进行有效汲取,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得到明显提升,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04):83.
[2]曹雪菲.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教师,2019(29):46-47.
[3]孙志飞.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09):106-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