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平
东明县体育运动中心 山东 菏泽 274500
摘要: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在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还是在中学、大学体育教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观念,近年来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日益深入的大形势下,教师对在田径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田径教学;核心素养;体育教学
引言
目前对于体育学科来说,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就是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如果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品格,体育学科就应该发挥自身特有的学科价值。只有依靠课堂教学实践来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相关联和沟通。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课堂该如何发展与进步,“三维目标”是否还能够得到支持,体育课堂和“三维目标”这两者的关系怎样,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机理具体是什么,以上都是目前面临的问题,需要找出解决方法。目前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相关课程标准还没有正式下发,在此我们也可以进行简要的讨论。
一、核心素养内涵
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心骨,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是指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性,是学生观念、感情、能力等的综合表现。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应得到正视,需要学生从运动中去了解,也需要体育教师的正向指引,更需要学校的支持。但是,随着学生学习任务的不断加重、过长时间没有运动,导致许多学生对体育课存在抵触心理,或者在潜意识里觉得体育课就是被占的课程或只是简单的玩耍,并没有认真对待。此外,诸多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又加之为规避体育事故的发生,自然而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体育课程。此时,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体育课程的矛盾就完全凸显出来了。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不仅要考虑生的紧张学习氛围、学校实际的体育场地,还要考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并时刻关注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不断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涵
二、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细化
田径教学内容的细化是确保学生感受田径文化、感悟田径运动价值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在田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的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过于遵循,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比如,在“跳跃”的练习中,训练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协调发挥单脚上跳、单脚前跳、双脚上跳、双脚前跳在训练下肢力量中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未得到全面的激发。再比如,在男女分类训练中,普遍缺乏分类教学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支撑,导致课堂教学的健身性和娱乐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田径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体育教师不注重体育课堂
体育教师是把控体育课的主体,他们应具备为高压学生制定合理科学教案的能力。出现体育课混乱或者被其他教师占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部分体育教师自身对课堂态度随意,教学意识淡薄,没有目标、没有相关职业的规划,整天晃晃悠悠,这是不可取的。
二、在田径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进一步创新田径教学方法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提升田径教学效率与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在确定田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重点对以下问题作深入的思考,第一是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否满足教学内容特点和需求,能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田径知识;第二是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自身的体育能力较差,常规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方法应用不当会导致学生对田径运动产生恐惧,继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示范引领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在体育教学中,前十分钟教师的讲解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节课的好感度,也就是他们的兴趣。如果前十分钟如白开水一样无味的话,即使内容精彩绝伦,学生们的热情早已不在了,所以如何在开场打动并吸引学生是一个关键。教师的每一个小细节对学生来说都非常的重要,因此即使面对的是不需要课件的体育课程,教师也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场白。体育教学中所教授的知识是固定的,但教师可以把讲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把死板的动作和具体有趣的教学对话联系起来,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尽量地简洁明了、规范准确,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加深教学内容。
(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在阶段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时,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是其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具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就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基于学生具体情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合理细化原有的教学目标,确保能够从基础部分逐步深入。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建立细化目标,将确定目标作为体育教学的工作重心,然后在课时、学周、学期、学段等层面逐步渗入。通常情况下,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教师需要确保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的针对性,为实现教学目标,创建良好的条件。其次,体育教师在建立教学目标时,需要基于学科基本内涵开展各项工作,以此为基础,能够充分体现目标的连续性,进而确保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其教学目标逐步完成,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四)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反思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传统性教学注重老师的传授和教材的唯一性,以老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忽略了学生的想法,也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是对前者的超越,是理解与反思的教学方法,理解性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了解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再者,如果在体育课堂上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反思,学生就只是单纯地学会运动技能,没有感受上的升华,教师不仅要在运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还要反思自己的运动态度和学习感受,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领悟到体育情感。总而言之,体育课堂是活跃的课堂,学生要在课堂上体验团结合作、人际交往、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的理解与反思是极为重要的。
(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思考
在阶段,教师科学地开展体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养成喜好运动的优良习惯。针对有着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体育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有着不同程度压力的生可以得到身体上、心理上的放松,这是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应有的职业操守。因材施教身为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按照学生心智特点和认识水平等进行体育课程安排,与此同时,应该按照学生个体差异现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因为学生的体育天赋迥异,加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情感差异犹存,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遵循个性化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结束语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田径课程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往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作了优化,逐渐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后续在开展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从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优化等方面着手,注重在不断“教”“学”“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体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卉.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8(36):38.
[2]张善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8(36):51-52.
[3]谷浩.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体育教学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8(12):3.
[4]田子明.基于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足球教学的应用探究[J].青少年体育,2018(12):60-61.
[5]俞福丽.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中体育课堂教学作用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8,40(0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