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背景下小学劳技学习支架的实践初探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陈佳丽
[导读] STME教育是一种重视实践,基于真实情境,完成实际的项目
        陈佳丽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党山小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1245
        【摘要】:STME教育是一种重视实践,基于真实情境,完成实际的项目。通过学习应用STEM理念,以多领域视角设计教学支架并运用,重构技术课堂的学习。经过实践初探,综合各领域,多维架构,使支架有力度;对接特点,因势利导,使支架有效度;灵活运用,助力课堂,使支架有高度。实践表明,多领域合一,多类型变化,多功能匹配的支架设计与运用促进师生共同提高。
【关键词】: 小学劳技    学习支架    STEM教育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支架,是学生实际技术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之间的桥梁。传统教学中,师生间是“教”与“学”的关系,劳技课堂中更多的是“模仿”,如何从“模仿”到“创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适的学习支架。如今不少劳技课堂可见支架选择单一,亦或雷同僵化,在STEM教育背景下,我们更加明确,劳动与技术活动不再是单一的存在,是要求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种混合学习的新模式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应用STEM理念,以多领域视角设计教学支架并运用,重构技术课堂的学习。
一、联结领域,多维架构,支架有力度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劳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多元开发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涵。在指导学生开展技术活动的过程中巧妙综合科学、数学、工程和艺术等知识,使支架的支撑更有力度,促使学生由现实的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跃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1.知行相促,科学移植
        不少作品的设计制作都是蕴含一定的科学原理,作品由“模仿”到“创生”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支撑,通过学习支架的合理使用,使学生能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应用于设计制作,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动手、思考,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更丰厚的“果实”,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2. 梯次探究,点线结合
    STEM背景下,在梯次探究活动中,是把一些大问题分解为若干环环相扣的小问题,逐层推进,更好的去探究。如何在学习支架的引领下,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多元开发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把劳动与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劳技教学中,投入精力进行学习架构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调查、制作、观察、分析、改进、修改、交流,强化迭代优化意识,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拿来主义,而是以学生现有的技能为基础,认知规律为前提,由易到难,并根据学生的天性及生活资源进行“微开发”,评价、修改、再设计后形成比较满意的作品。
    3. 虚实结合,多重助力
    多媒体以其“有声、直观、形象”的特点,对小学老技教育起到最为直观的作用。它具有信息传输量大,表现形式多样,感知效果好,信息利用交互性强等特点。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建立学习支架,是我们探索的要点。
二、对接特性,因势利导,支架有效度
    STEM教育是融合教育,但各个领域在小学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中也不是平分秋色、并驾齐驱的。而我们的学习支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根据学生的现实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支架,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学习。
          1.技术实践,重探究
        在新课程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之前的“劳动技术”相比多了一个“与”字,这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之间的联系,也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因而也在不断提醒我们,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质量提升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操作层面,还应注重操作技能活动中的技术意识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的发展,这需要师生不断完善提高,共探研究。
        (1)动手操作,给足时间
     在学习新知识前,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且在STEM教育背景下很多劳技教育中的主题活动需要多节课去完成。但是,就是在这种真实的实践中,学生的思考才会更深入,为此,更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实践。
        (2)合作探究,给足空间
     作品的成功,影响的因素很多,通过分析和展示,可以更好的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作学习也是我们小学劳技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合作探究,关联各要素,拓展探究空间。


        2. 认知体验,丰感悟
    让学生操作与实践是劳技课的重头大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条标语,格外醒目:“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孩子在劳技课堂中必定需要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但动手之后的作品怎么办呢?是否能从中吸收些什么呢?
   (1)拓感悟
        陶行知先生说:“世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每个人都因为有自己的个性而使生命的色彩斑斓,每件作品因赋予了内涵而充满生机。学生的内在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沛,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的目标,使学生能实现“价值”。
        (2)养情怀
        学生在劳动技术操作过程中要强调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坚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态度、习惯为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教学时,引导学生去体验技术活动中包含的情感,在进行劳技实践操作同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创造学生交流反思的支架,以问题和导向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灵活应用,助力课堂,支架有高度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推进,变化如何做到调节自如呢?不同的流程,支架的功能也不一样。但教学中过于复杂繁琐的支架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1.聚焦问题,突破难点
        如果缺乏明确的学习支架来导向,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是不够明确的,只是漫无目的的讨论,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2.展评结合,反思提升
        平常我们的劳技作品常采用老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三方面。但很多孩子兴趣不浓,请他评价,他也支支吾吾的。因而,我们的评价模式也该改变下,做到展评结合:评过程,评作品,谈收获。
        (1)学以致用评过程
        实用性强,应用性广是劳技作品的一大特点。在完成作品的前期,更需关注的是劳动技术是否掌握?劳动作品是否能运用于生活?这都是我们的关注点。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工具能否正确使用?操作方法是否准确把握?作品创作中是否也加入了个性元素?这也是过程评价中的关注元素。
        (2)春色满园评作品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太阳的机会。秀出每一个孩子的作品,让各自的作品都能有闪亮登台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有作品展示的机会,能和同类作品有个比较的机会,大家都能及时获得反馈,找到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展示区可以设置在教室,也可以在家中开辟一块小小平台。  
        (3)笔墨飞扬谈收获
        劳动与技术这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动手、动脑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作品的制作完成并不是活动的终结,有反思才有跟多的收获。学生在活动后期,完成了一项项令他们为之骄傲的作品,看着作品他们是否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活动快结束了,我在活动中收获了什么?结合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这些活动也未语文提供了及其丰富的素材:活动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制作?活动中我收获了哪些帮助?活动快结束了我的作品是否还有改进的方法?下一次活动我又想“订制”什么呢?在下次活动中要注意些什么?......种种感受,都是他们的收获,都可以通过手中的书写下来,留下美好的记忆。
        四、结语
        一次次的活动,一节节的课,在STEM教育大环境之下,利用学习支架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法,学会放手,学会等待,他们的“盛开”令人欣喜。在这些活动中也在反思,作为教师我们在活动中应该处于哪一个身份,是否可以继续放手,静静的做一个引导者。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是由我们提供方法还是让学生自己摸索更为合理。对于一些主题活动是否有更深的拓展......这些都将是我们接下来学习所关注的点,因为孩子们的笑容就是我们主题活动继续开展的动力,我们将会一路前行,哪怕道阻且长。

【参考文献】:
[1]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2] 《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年 3月
[3] 《浅谈“支架探究”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高强  教书育人 2013年5月18日
[4] 《基于STEM教育模式的初中劳技教学探索》  徐峰  教法综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