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可欣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6
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作为哈里特?比彻·斯特夫人于 19 世纪在废奴奴隶制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在奴隶制压迫与剥削下饱受折磨的黑人的悲惨境遇和现状于斯托夫人的笔下显露无疑。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黑人形象,分析美国黑人身份认同危机,并以宗教、音乐和语言三方面为切入点,帮助非裔黑人实现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构,踏上弥合种族主义之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身份构建、《汤姆叔叔的小屋》
引言
自独立战争以后,美国北方建立起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民主政治,而南部各州一直维持着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种植园奴隶制度。奴隶主通过压榨和剥削奴隶的廉价甚至是无偿劳动力积累了大量不义之财。然而,随着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度与北方的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激化,从 19 世纪 30 年代初,著名的废奴运动开始在北部兴起,其声势和规模不断扩大,
促进了 60 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使得蓄奴制度得以废除,这些都与废奴运动息息相关, 期间废奴文学的兴起又反过来推进了废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著名作家哈里特?比彻·斯特夫人是这一时期废奴文学的主要作家之一,《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她写于 1852 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废奴文学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同时也因为此部作品被林肯总统称作“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尽管美国内战过后奴隶制得以废除, 黑人重获自由,但在美国社会历史上,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现象仍是屡见不鲜,从美国最近一次始于 2020 年 5 月 25 日的因非裔黑人遭受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而死引发的全美暴乱就可看出,在白人眼中,黑人始终是低他们一等的,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黑人始终无法享有和白人同等的权利,享受同等的待遇。黑人民族在以白人为主流的世界中逐渐边缘化,失去了自身民族的文化身份。
对此,本文通过结合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黑人形象,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解读黑人身份困境,为黑人身份的构建提供可行之路,帮助黑人民族从根本上摆脱种族主
义的桎梏。
一、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身份认同
后殖民主义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是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这种思潮跨越了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 其研究也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殖民话语、沉默的“他者”,身份认同和构建等问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非殖民化,黑人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不少黑人作家借助文字批判帝国
主义国家对后殖民国家和民族的控制和支配,包括对政治、文化思想与意识等的支配。非洲反殖民主义话语、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德里达的结构主义理论、福柯的话语权利理论等都属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范畴。
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同和描述。由于文化主体之间的不同所以需要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作用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嬗变。因此身份认同又可译作文化认同,涉及一个族群或个体的自我界定,即“我是谁”的问题,对文化基本价值取向的态度问题,是族裔生存的依赖。美国黑人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面临着坚守本族文化还是甘愿被白人主流文化所同化的双重矛盾,少数存在于黑人与白人文化夹缝中的黑人深谙这种身份迷失的焦虑与迷茫,也提出要重建黑人文化身份。
本文基于《汤姆叔叔的小屋》黑人形象解读,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权利
与话语理论对非裔黑人的文化身份及其构建加以分析。
二、 黑人身份认同危机
美国南北战争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在这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黑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仍然遭受着白人的歧视与欺侮,由于深受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黑人不自觉的偏离自身的话语意识,盲目屈从于白人的欺压下,认为黑人生来就是低贱卑微的,逐渐与黑人民族的本源文化越走越远。生活在充斥着白人至上观念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始终充当着他者的角色,处于文化失语状态。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自小就出生于奴隶主的种植园中,后来又被提拔为掌管黑人奴隶的总管,一直以来汤姆叔叔都甘愿服从于谢尔比一家,认同自己的奴隶身份, 甚至在得知主人打算将自己卖掉以抵押债务时,他拒绝反抗,完全接受主人对他的贩卖,后来几经波折,最后落到残忍恶毒的奴隶主勒格里手中,在遭到勒格里奴隶手下鞭打时也毫不反抗,以白人的宗教基督教信仰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忍受着两个手下对他身体和精神信仰上的双重折磨,直至死去。汤姆叔叔以基督教的自我牺牲精神感化身边的黑人奴隶,才唤起白人社会的同情和认同感。小说中,汤姆始终处于沉默的他者地位,任凭白人的安排和调遣, 缺乏对自身黑人身份的认同感。同样地,小说中另一个名为托普西的奴隶女孩从小就深受等级意识和人种观念的影响,甘愿接受当时的黑人标签,肆意放纵自己,认为自己不过是个没有人在意的黑鬼,当被问到是谁造了她时,她既不认为是上帝,也不认为是她的母亲,“我想我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不相信有谁造了我”,侧面也可看出托普西对自身黑人身份的不认同,对自己黑人父母的不认同,自身黑人族群的身份意识逐渐被淡化。
作品中的汤姆叔叔和托普西不过是千千万万个黑人形象的缩影,黑人在以白人文化为主
流的世界中逐渐迷失自我,陷入了深深的身份认同危机,而这种危机却也是导致美国历史上黑人种族歧视弥久不散的内在根源。
三、 黑人民族身份的重构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文化被殖民者的地位是被剥夺、被边缘化的地位,他们是沉默的一群,或虽希图发出声音却不被听取的一群。
非洲美国黑人作为被殖民者自 17 世纪被从非
洲故土贩卖到美国起就割裂了与非洲故土的联系,在美洲他乡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受到排挤和歧视。被奴役化的黑人为求得生存不得已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隐藏起来,吸收和接纳白人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白人与黑人的文化夹缝中苦苦挣扎,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为将黑人民族从身份困境的危机中解救出来,本文从宗教、音乐和语言三方面出发对黑人的精神家园进行重构,使其回归黑人传统文化身份,摆脱种族歧视的困境。
(一) 宗教的构建
在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之前,黑人民族就有着悠久的宗教传统,不同部族的黑人 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但核心内容是相同的,都包含泛灵论与伏都教。自 19 世纪 30 年代, 白人奴隶主将基督教视为控制黑人奴隶的重要手段,企图从精神上奴役黑人,极力压制非洲 黑人自己的宗教传统,使其成为白人至上的忠实认同者和维护者,《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 汤姆叔叔就是一位受到基督教教义与《圣经》的熏染而忠于白人的信徒,垂死之际都未曾背 弃他对基督教对上帝的信仰。伏都教是一种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古老宗教,其对黑人种族来说 就相当于基督教与白人,伏都教强大的精神力量决定了它在建构非裔黑人宗教中不可替代的 作用。面对黑人传统宗教与白人基督教的两难抉择,黑人可以将伏都教的精神内涵与白人基 督教的祈祷模式结合起来并融入泛灵论中的自然崇拜观念,构建一种属于黑人族裔的新的宗 教形式。长期以来黑人民族在奴隶制与种族偏见的影响下处境艰难,这种蕴含着非洲根源文 化的黑人宗教对于维护黑人公平正义,增强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上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黑人受着占主流地位的基督教的精神奴役与压制,但黑人宗教作为真正属于黑人自己的 宗教,是非洲传统宗教文化的延续,是黑人的精神支柱,更是黑人建构独立民族身份的有力 武器。
(二) 黑人音乐—布鲁斯
美国黑人音乐可以追溯到 18、19 世纪,被贩卖到美国的黑人奴隶逐渐将传统的非洲音乐与当地的本土音乐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即黑人音乐。黑人音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布鲁斯、爵士乐和说唱乐等。其中布鲁斯作为美国黑人最具有影响力的流行音乐之一,各方面都继承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并且绝大多数是以忧伤为主题,承载了黑人历经几个世纪的苦难史,同时印证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人的悲惨生活,受压迫的黑人只能通过吟唱黑人音乐传达内心情感与不满。前人有言“黑鬼不懂得怎样待人接物,可是你要是能把一首歌唱完一半,你就打动了他们”。长久以来,白人对黑人的奴役使得黑人变得麻木不仁,忘却了如何去反抗,忘却了身体里流淌着的非洲血液,只能沦为没有姓名没有身份的奴仆。以布鲁斯为代表的各种黑人音乐是黑人民族的传统和历史的再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生存希望和民族精神源泉已成为黑人文化遗产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尽管黑人音乐曾一度被忽视,被白人世界的主流音乐文化所淹没,但其作为黑人民族卓越的精神遗产也时时告诫着非裔黑人,无论历经多少苦难与压迫,要始终铭记黑人音乐的精神内涵,不能遗忘黑人音乐印记,要通过其建立属于美国黑人独特的新一代的传统文化,帮助黑人构建专属于黑
人民族的文化身份,增强黑人的身份认同感。
(三) 黑人语言—黑人英语土语
语言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美国黑人英语不同于美国标准英语,是被主流社会所鄙视的一种语言变体。黑人英语作为非裔黑人民族的独特语言也是维系黑人种族文化与传统的纽带。多年来被美国社会文化所同化的黑人不自觉的向白人看齐,一切以白人为标准,学习白人的语言,贬低自身民族的语言文化,否定黑人语言,视黑人英语口语视为粗俗的,乡巴佬似的存在。殊不知黑人英语中大量口语习语中修辞的运用恰恰是美国黑人民族的生存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化只为黑人所理解而白人难以理解,对解构黑人的文化霸权作用显著。如今的黑人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它社会领域都处于显著的弱势地位,在黑人文化里,语言交流是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的体现,黑人要在白人的世界中建构起自身的文化身份,避免在白人的文化世界中被他者化就需要以黑人英语土语为媒介,向周围的白人宣告黑人也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和尊严的种群,有权利享有和白人同等的权利和地位。黑人英语作为美国黑人文化的最重要代表,象征着黑人性和民族性,是黑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
对于黑人身份的构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结语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真实再现了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可以说,美国黑人的这段奴役史是黑人民族身份的迷失、文化的从属地位与“失语状态”的罪魁祸首。非裔黑人要想真正从种族主义与歧视的困境中走出首先应当正视那持续了三百年的苦难史, 从悲痛中汲取力量,重建民族意识和文化身份,从心底里接纳并弘扬非洲传统文化,摆脱白人文化的束缚,增强黑人的民族性和主体性以抵抗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最终重拾属于黑人族裔的民族之林与精神家园。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6)
作者简介:魏可欣(2000.2),女 汉族 江西南昌人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本科生
2020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级项目
本文系:课题:后殖民主义视阈下黑人的身份研究——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
项目编号:20201404078
参考文献
[1]刘畅.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黑人文学形象[J].商业故事,2016(19):162-163.
[2]杨冰.试析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J].名家名作,2019(05):110.
[3]李怡霖.《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和《根》中的黑人文化身份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06):65-66.
[4]董红云.基恩·图默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建构[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8(02):108-114.
[5]王淼.后殖民主义视域下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身份研究[J].名作欣赏,2018(21):112-113.
[6]张婷婷. 来自故土的创伤与记忆[D].西南交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