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探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黄 山 刘博文 张君博 杨 寒
[导读] 近年来,书院制本科生教育管理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改革
        黄  山  刘博文  张君博  杨  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6
        摘要:近年来,书院制本科生教育管理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改革。书院制是借鉴中国传统书院制度和欧美住宿学院制度的交叉融合产物,其本质是学生住宿式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高校书院制改革顺应内涵式发展的高等教育要求,通过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与通识教育,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书院+学院”的双重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突破,更有助于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校;“双一流”建设;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

   2015年,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针对高等教育做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对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
        从2005年复旦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书院起,目前国内已有超过70所高校成立了近200家书院,仅2016年便有17所高校成立了28家书院[2]。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探索书院制改革的高校已经逐渐遍布全国。以学生住宿社区为依托,通过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相互交流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理念,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书院制,是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革新[3]。

一、现阶段书院制的性质及其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1.我国高校现行书院制的性质
        书院制是在继承中国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学校住宿式学院制度,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学分制条件下,书院制是以学生住宿社区为依托,在学院制博雅教育管理基础上,结合传统书院教育管理精神,形成与学院平行、互补,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等方式,致力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及习惯养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人才的一种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2.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1)打破专业局限,开展通识教育
        过去本科生的教育管理以学院为主体,学生针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仅局限于同一学院,同一专业为主。这样虽方便教育与管理,但同时也无形中将学生封闭在专业和院系之中,无法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失去了对其他专业和学科的好奇。书院制以学生全方位发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通识化教育,改变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被具体限定在某个学院、某个学科、某个专业的做法,将隐性教育与显现教育相结合。同时书院也为学生在住宿区域提供谈话室、会客厅、图书馆、班级活动室、导学空间、心理活动室等多功能设施,开展科技与人文等多样化全方位教育,鼓励学生文理互通、培养正确的习惯和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
        (2)实施混合住宿,多维空间融合
相比于以前学生以同一专业同一学院的住宿标准,书院制在宿舍住宿方面,采取学生自主选择宿舍的方式,不同专业、不同区域和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跨专业、跨文化交流,为大学生思维碰撞提供有力保障。混合住宿使得学生可以得到不同层面的知识交流,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体系的同学创造了优势互补的平台。我国古代传统书院所面临着教学空间、文化空间与生活空间在同一空间的壁垒,而欧美住宿学院制度则面临教学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的相互分离问题。书院制革新充分的将传统书院与欧美住宿学院在教学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之间的同一性和分离性相互融合,形成多维空间协调育人的新模式[5]。
        (3)实行导师制度,协同教育引导
        “导师制”在已经成立的各高校书院中普遍存在。书院的导师一般分为常任导师、学业导师和兼职导师三大类。常任导师由辅导员担任,他们主要负责学生日常事务,为学生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帮助及心理困扰方面的问题;学业导师由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担任,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学术指引;兼职导师则由高年级优秀学长担任,通过“朋辈”指引,配合书院工作与管理,为学生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细节问题。书院通过实施“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层次化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服务,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学术兴趣和价值取向产生积极影响[6]。


        
二、书院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书院制改革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也承袭了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在推进大学生通识教育、增强师生互动、拓展住宿社区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新型的育人模式,书院制改革仍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

1.书院制改革尚未完全达成共识
虽然近年来书院的数量在与日俱增,但是对于书院制的质疑也一直存在,书院制改革就目前而言还未能形成多方共识。首当其冲的是书院制的合理性,书院到底是不是不可替代。部分人认为书院从运行模式,到所承担的工作内容等方面与传统学院模式是几乎相同的。例如书院所承担的学生管理、通识教育和生活服务等职能,完全可以通过学院解决,而且书院开展的教育教学及日常活动也与学院没有区别。其次,关于书院的合法性也有不同意见。由于目前国家尚未有明确关于书院的指导意见和文件,且未有上级领导部门对书院制改革有明确的要求。也有人认为书院制改革使得原本稳定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变得复杂化,造成日常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复杂。因此,现阶段各高校书院制改革,对书院自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等方面还未达成完全的共识。

2.书院、学院协同育人难
书院与学院双院在书院制改革过程中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双方无法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其主要表现在双方职责的划分及教育功能两方面。第一,就双方职责而言,在人才培养中对书院和学院各自应承担的那些工作不够明确。书院认为应该承担通识教育、学生工作等方面,学院认为应该承担学生专业教育、学术创新等方面。但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是有机的整体,而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强的连续性,因此很难将其明确拆分交由双方负责。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会有重复和分工不明确,造成双方两不管或者重复参与的情况。第二,就书院与学院的教育功能而言,学院担心书院制所带来的冲击会弱化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学术发展,使学生对于学院的归属感下降。书院则认为学院没有给与有效支持,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没有契合度。此外,书院和学院缺少完善的沟通和合作平台以及双院一体化制度,导致彼此信息不畅,双方各自为阵,从而相互影响。

3.“导师制”不完善,导师职责不清。
虽然“导师制”已经被认为是书院制改革的精髓和核心,但是很多的“导师制”不完善。例如书院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但学业导师由于有日常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书院“导师”的角色。学生表示部分导师仅仅在书院开讲座,对其指导有限;而导师因为考核主体是教学与科研,无法在书院导师职责投入更多。其次,大多数学校书院的常任导师,均由学院选拔,协助书院开展本专业或学院学生指导,但是由于学生混住,造成管理压力大。多数辅导员老师还要承担学院交付的其他工作,导致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导师对学生学习生活帮助不大,学生对其认同感也明显下降。

三、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和发展策略

书院制改革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培养具有过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有效举措。书院制不仅是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更是对现代大学的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究。为保证书院制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这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正确认识书院制改革
在书院建设方面,积极看待改革对达成共识具有重要意义。书院制并不是对传统学院的替代,而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经过长期探索和完善的传统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而且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合适书院制改革。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及需求,正确的开展书院制改革,将书院制改革深化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探索适宜自身的校本化书院运行模式,为不断完善和发展高等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2.科学借鉴国内外改革经验
书院制改革发展应在高校实际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借鉴国内外成功高校的书院改革经验。书院制一大改革,便是针对之前以专业和学院为基础安排的学生住宿的管理方式。此项改革将所有学生改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混合式住宿,对教学和管理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在学习先进经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断完善,而不是彻底推翻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

3.完善书院管理的制度规范
由于书院的教育管理制度与学院和其他部门不同,明确职责分工,完善管理制度是书院制改革的迫切要求。书院作为一个专门负责教育管理的独立主体,要不仅要清楚自身的工作职责,更要分清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的职责交互关系。书院在开展管理时,应与学院管理进行区分,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强调书院特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书院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应完善与学院相辅相成的管理和服务制度,避免双方之间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职责误差,达到书院与学院的双院协同育人的效果。

4.注重书院文化培养与弘扬
文化建设是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借鉴欧美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深入研究古代书院制度,汲取书院精神,形成精神内核,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使文化精神成为其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价值关怀的人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而以书院制为平台,通过日常的书院活动、氛围营造、导师导学等各种载体,将这些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使其在实践探索中传承和发扬。

“双一流”建设阶段,我国大学目前所实行的书院制是高等教育学生培养的一种革新,对一流人才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双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的具体要求,而以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及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书院制改革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将书院制发展的问题梳理整合并找到有效的完善方案,形成健康的发展,书院制将会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9.
[2] 刘海燕.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43-48+59.
[3] 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8):76-83.
[4] 黄厚明.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108-113.
[5] 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3):56-61.
[6] 陈晓斌.新型书院制: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13(08):96-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