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的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王晓伟
[导读] 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就要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王晓伟
        威海市翠竹小学   山东省 威海市  264200
        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就要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能够进行科学性的思考。鉴于此,教师要重视趣味性教学的应用,并把握趣味性与科学知识的直观呈现,使学生有兴趣进行科学探究理解。在方法上需要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实验、丰富教学内容、构建趣味情境、引导个性创新,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课程知识的获取,建立科学素养,有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信息技术

前言: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应用的方式也较多,为新课标的落实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的趣味教学中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科学知识变得丰富多样,让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增强自主学习的意愿。
一、小学科学以信息技术开展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核心,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科学知识的介绍为主,学生在其中的主动性差,没有科学思考的过程,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所以需要开展趣味性教学,将科学知识做趣味性的展现,设计趣味性的学习模式,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对科学知识有深度分析,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建立。
        在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应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在趣味性教学的应用符合当前社会现状[2]。现在的小学生在生活中的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多,以信息技术开展趣味教学符合学生成长和生活的认知,能够让科学课程知识内容更为贴合实际认识。信息技术开展趣味教学能够让科学思考有具体的过程和方法,避免学生出现积极学习但是没有科学知识认识的情况。
        小学生在趣味性教学下,肯定会积极主动,但是容易丢失学习需要,只注重趣味性的行为和内容,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让科学知识有具体的呈现,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做科学性的分析,将科学探究变成趣味的活动,引导了科学思考,培养了科学思维。
二、小学科学开展信息化趣味性教学的方法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实验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体会和认识,也能增强科学感受,对于知识理解和学习过程有较好的引导和教学作用。在小学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受教学资源和教师经验的影响,科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并不完善,学生在其中缺乏思维思考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实验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结果中引导科学分析,建立科学知识实验与生活认知的联系,促进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建立。
        比如在《种子发芽了》这一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课堂会制约实验的开展,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种子发芽作介绍,学生肯定无法完成理解认识,并且教学也呈现理论记忆的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种子发芽的过程进行缩减,形成一个10秒钟的种子发芽视频,然后课堂中进行播放,并结合种子发芽的实物做实验教学,学生就能够进行科学知识的理解认识,也能够针对种子发芽之后的实物做分析,极大提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也提高了知识教学的效果。在课堂实验成果的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做生活延伸,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认识,也培养科学思考的学习模式。比如在“燃烧的蜡烛”实验总结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介绍灭火的知识,让课程知识得到扩展,也让理论知识与生活经历有所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
(二)应用信息技术丰富科学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知识内容呈现多元化,在教材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有真实的体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使科学知识理解有内化的过程。在趣味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丰富课程内容,建立趣味性的课程知识内容[2]。教师在此策略中要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教材中知识内容为基础,在备课阶段搜集素材,建立趣味性知识展示,然后在课堂中就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动力完成课程知识的理解,愿意做探究性的学习思考。比如在《我们的身体》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在互联网中搜集身体各个部分的图片,并引入健康知识,建立微课。这样教学生在知识的学习理解中就能够有直观的观察行为,也能针对课程知识内容做自主性的分析,可以培养科学意识,使学生认识生活、了解身体构造,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身的发育成长。但在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的趣味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知识内容与课教材的关系,针对小学生的兴趣喜好合理展现内容,让知识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使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理解能够有效开展。
(三)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趣味探究情境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学科,在内容呈现上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知识本身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真实感受和自我认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趣味性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上可以构建探究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科学知识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学生的想法认识出发,将科学知识应用以情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建立趣味课堂[3]。比如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这一课的情境构建,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将QQ、微信,邮箱等互联网交流工具做出介绍,让知识内容带动认知思考,能够结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做探究性的学习理解。
(四)应用信息技术引导个性创新思考
        在小学科学课程趣味性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引导个性创新思考能够让小学生有愉悦的学习感受,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有创新思考的行为,也有自主探究的想法认识。比如在《杠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杠杆中力的显示做详细呈现,并提出具体的生活工作应用,使学生进行应用思考,提高学习应用的成就感,趣味性教学可以得到有效开展。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是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趣味教学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兴趣喜好,设计高效的教学形式,并培养科学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程中有创新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浅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1(01):78-79.
[2]杨军.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科学STEM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12):54-55.
[3]韩恭林.信息技术手段引导下的小学科学高效教学探索[J].天津教育,2020(32):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