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00)
摘要: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约有哮喘患者1亿6千万,年死亡率在0.9-5%之间,哮喘在我国发病率约2-4%,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在不断进步,随着工业发展,大气污染加重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对于支气管哮喘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本文从中医视角出发,介绍了中医对哮喘的认识、治疗原则及中医对哮喘的多种治疗方案,望能给哮喘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简称哮喘。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属“喘证” “哮证”等范畴。现有的主流治疗方案通常采用解除支气管痉挛、控制感染、氧疗、抗过敏、输液等综合西医疗法,效果不甚理想,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毒副作用小的中医药治疗,但中医治疗的方法途径、确切效果如何,选择怎样的中医药治疗方式,还需要深入研究。
1.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本病是累及全呼系统的疾病,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症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刺激,病毒性感染,也可有家族史。中医认为:肺气亏虚是本病发作的首要条件,痰是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人体津液代谢主要靠肺的输布,脾的运化,肾的气化,脏腑功能相互协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均可导致津液凝聚成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内源性致病因素,痰饮伏肺病程缠绵,外邪引动伏痰则引起急性发作。痰阻气道,气机阻滞,心脉失畅而成瘀。反复发作致使肾阳亏虚,阳气不能温煦血脉而成血瘀。因此,痰瘀互阻,经脉失养,肺络阻滞,病情缠绵。
2.治疗原则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主张:“凡久喘之症, 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为后世医家指出哮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换而言之即哮喘发作突然时,须急当治咳、喘、痰等标症,待症状缓解时, 以调治肾脾之本为主。
3.中医在治疗哮喘方面的应用
根据哮喘病理机制,在对支气管哮喘患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以豁痰宣肺、打通气道、降气平喘,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哮喘的寒热和虚实来实施具体的治疗方案。通常会使用三子养亲汤、玉屏风散、小青龙汤综合加减。所以中医治疗哮喘首辨虚实,实证辨寒热,如寒哮、 热哮、寒热错杂哮等,虚证审阴阳、辨脏腑。
3.1 外治法
3.1.1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法具有价格低、易操作、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现已被应用哮喘的防治。李影捷等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喘可治注射液及自体血穴位注射外治疗法,取定喘、肺俞为主穴,均能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
3.1.2穴位敷贴 中药敷贴源于《张氏医通》,高维银等运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穴位外敷药物为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 辛,穴位选择: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对称的6个穴位。李月梅等通过研究发现穴位敷贴可显著降低哮喘小鼠IgE、IL-4水平,抑制转录因子 GATA-3的基因表达,同时增强转录因子T-bet 的基因表达。
3.2内治法
3.2.1风痰哮:发病急骤,发时喉中鸣声如拽锯,胸满,痰黏稠,且痰不易咯出,或咳痰为白 色泡沫状,发病前多见有眼部、鼻的流涕,鼻塞喷嚏,干痒等症状,无明显寒热倾向,舌苔厚腻,脉滑。可用三子养亲汤化裁治疗。王立茹采用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沈明等用加味三子养亲汤治疗夏季哮喘发作,疗效显著。
3.2.2热哮:症状常见咳黄痰、气粗息促、咯痰不爽、咳喘气逆、心烦不安、汗多、面赤口渴、或有身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可用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化裁治疗。孟丽琴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痰热内蕴型哮喘,结果有效率相当,但治愈率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3.2.3寒哮:症见恶寒发热,喉中痰鸣,憋闷气逆,胸隔满闷,咳清痰,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可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化裁治疗。岳兴元使用射干麻黄汤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可有效改善哮喘(寒哮证)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狄蕊等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射干麻黄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 喘(寒哮),治疗效果显著。曲敬来等指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治疗寒哮,可明显提 高临床控制率及肺通气功能,对寒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杨玉萍等指出小青龙控制哮喘发作的 机理之一是用麻黄、桂枝等药物发汗解表以除外寒而达到祛除诱因的目的。同时对肺功能有改善作用。
3.2.4 其他 近年来,许多医家运用针灸、耳压疗法、推拿、埋线、中药雾化吸入直肠给药等中医方法治疗哮喘,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4小结
综上,中医综合疗法根据支气管哮喘的病例机制,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调整治疗方案,使得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比常规的西药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副作用很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1 ] 李影捷,惠萍,宋天云,等 . 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 观察 [ J ] .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 (6):72-74.
[ 2] 李雁,葛兆希,邵仲殿 .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临床研究 [ J ]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 (12):74-75.
[ 3 ] 艾瑞东,王雅娟 . 隔姜灸联合针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30 例临床观察 [ J ] . 河北中医,2011,33 (5):742-743.
[ 4 ] 彭良 . 温阳利气法针灸治疗哮喘 42 例 [ J ] .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28 (4):291.
[ 5 ] 孟丽琴 .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痰热内蕴型哮喘 34 例 [ J ] . 世 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 (1):68.
[ 6] 王立茹 . 三子养亲汤治疗支气管哮喘 120 例 [ J ] . 四川中医, 2012,30 (4):84.
[ 7 ] 沈明,姚静宇 . 加味三子养亲汤治疗夏季哮喘发作 48 例 [ J ] . 河南中医,2012,32 (9):1188-1189.
[ 8] 杨亚勤,孙冰,李闯,等 . 穴位注射加金匮肾气丸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疗效分析 [ J ] .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 (7): 631-633.
[ 9 ] 郭坤霞,贾金虎 . 苏子降气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 观察 [ J ]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 (3):288-290.
[ 10 ] 狄蕊,吴维平,王凤婵 .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60 例 [ J ] . 中医药信息,2014,31 (6):76-77.
[ 11 ] 杨玉萍,周晴,舒燕萍,等 . 小青龙汤治疗寒哮发作期有效 机制及适应范围的研究 [ J ] .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 (11):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