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月12期   作者:杨瑾
[导读] 通过研究高血压病人的护理方法,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杨瑾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卫生院;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高血压病人的护理方法,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方法: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共收治了42例高血压病人。结果:本组42例高血压病患者,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经过临床正规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均能好转出院。结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患者的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我们应在患者出院后嘱咐定期测量血压,注意饮食。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18.6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12.0 kPa(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根据血压值的不同,可分为1、2、3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世界性疾病,临床上患者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高血压的病因至今尚未阐明,主要与年龄大小、职业属性、所在环境、遗传基因、体重因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食盐量等因素相关。在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而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同时,高血压还会引发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已作为慢性病纳入管理,每年免费测量、免费体检、定期随访。当患者确诊为高血压时,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和剂量,所以高血压患者除了临床治疗和护理外,院外的自我监测和家庭测量也很重要。
一.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病人,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82岁,符合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入院后经临床治疗、精心护理、健康宣教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均好转出院。
二.方法
1.对症护理
1.1患者入院后,做好入院宣教,保持床单元整洁,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经常开
门窗通风换气,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安置病人舒适体位,告知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住院期间不能私自离院。
1.2若患者头痛明显,应卧床休息,抬高床头。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尽量减少探
视,护理操作应相对集中,动作轻巧,防止过多干扰患者,加重患者的不适感。
1.3若患者有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时,嘱卧床休息,上厕所或外出时应有人陪伴,若
头晕严重,应协助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1.4若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将痰盂放在患者伸手可及处,呼叫器也应放在患者
身边,防止取物时跌倒或发生意外。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1遵医嘱定时监测血压,测量前让患者休息15分钟,对于需要密切监测血压的患者,
应做到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偏瘫患者应在健侧测量血压。
2.2高血压的并发症有:高血压脑病、冠心病、肾功能损伤,高血压危象等,应严密观
察病情,发现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呕吐、大汗、视力模糊、面色及神志改变、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处理。
3.用药护理
3.1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治疗,测量用药后的血压以判断疗效,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应警惕服降压药后的急性低血压反应,服药后如有晕厥、恶心、乏力等,应立即平卧,取头低足高位,以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脑部血流量;避免体位突然改变,服药后不要站立太久,因长时间站立会使腿部血管扩张,血液淤积于下肢,脑部血流量减少;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或蒸汽浴,防止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晕厥。
3.2熟悉高血压常用药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利尿剂适用于颅内压增高者,大剂量使用
会引起低钾血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血压,但个别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干咳,停药后可自行缓解,该药不可用于肾动脉狭窄者;B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心率较快或有心肌梗死的患者;钙拮抗剂能有效降压,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双踝部水肿。患者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4. 心理护理
高血压患者表现为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是血压升高的诱因,给予患者心理安慰,鼓励患者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如听音乐、养花等,使患者情绪稳定,有利于血压的下降。
5. 饮食护理
5.1低盐饮食:食盐的摄入与血压成正比。食盐对血压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
是高血压患者。摄入盐多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低盐饮食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之一,同时还能促进其它降压药的效果。卫生部建议每人每日摄入食盐应在6g之内,少食各种咸菜、酱菜和腌制食品、罐头食品等。
5.2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高血压患者常伴有高血脂和超重,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胆
固醇饮食,限制摄入动物脂肪、内脏、蛋黄等,可摄入优质蛋白,如豆制品、鱼虾类、奶类、各种瘦肉等,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果蔬类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维生素,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既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又能刺激肠蠕动,防止便秘。
6.3 忌饱餐,少甜食:高血压患者常伴有高血糖,饮食中应减少糖的摄入,少吃甜食,不喝含糖饮料。平时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过饱。有些高血压患者晚餐大吃大喝,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睡眠,不利于血压下降。晚餐宜吃易消化食物,可配些清淡的汤类或粥类,睡前适当饮水,因为夜间进水量不足,会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形成血栓。
6. 自我保健
6.1缓慢起床: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先在床上仰卧3
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而导致头晕。然后慢慢坐起,稍微活动上肢,再下床,这样血压就不会有太大波动。
6.2适当午休:高血压患者午饭后可小睡一会,一般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老年人可以
略延长。最好是平卧入睡,若条件所限,也可仰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使全身放松,这样有利于降压。
7.适当运动
运动对高血压患者很重要,运动既能减轻体重、增强体质,促使血压下降,又能刺激肠蠕动、增进食欲、预防便秘、改善睡眠,还能调节心情,增强生活的信心。可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坚持30-60分钟。运动中如出现头晕、心慌、气急等症状,应就地休息,避免力量型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8.控制体重
体重指数BMI的正常范围是18.5-23.9,研究表明,体重指数大于24,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机率会增加。高血压患者常超重或肥胖,鼓励患者减轻体重,控制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女性腰围控制在80cm。帮助患者制定减肥计划,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减肥方式,逐渐减至标准体重,伴随着体重下降,血压也会下降。
三.结果
   本组42例高血压病患者,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经过临床正规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均能好转出院。
四.讨论
 本组高血压病患者,均来源于农村,中老年患者居多,文化水平偏低,保健意识淡薄,最明显的表现在服药依从性差,我们社区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出院宣教工作,嘱咐患者正规服药,不可少服或者漏服,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及剂量,并定期测量血压。
五.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患者的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当患者病情稳定给予出院后,嘱患者定期检测血压,规律用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调整心情,自我保健,如有情况应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盛瑞兰    内科护理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孙艳红    176例高血压患者膳食调查与饮食指导    护理学杂志    2006年10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