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3期   作者:颜海峰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以及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颜海峰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陈涛中学2245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以及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本文聚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基于教学实践探究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发展、行为习惯进一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其日后步入更高学府以及社会具有深刻影响。如何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是教师在新时代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积极寻求教学创新,推动课程改革。
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知识理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法律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只有在电视中或者教材中才会与法治打交道,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具体的体会到法治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有情绪性的、形象的、有代入感的具体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受,从而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节课时,需要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法律,懂得治理国家需要法律”,能够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和分析有关案例,从而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两则材料。材料一:某黑心旅行社导游强迫游客购物,如果游客不同意就拒绝游客继续乘车,后续该旅行社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并对游客进行了补偿。材料二:张立兵、孙红等四人加工、销售黑心棉被、黑心棉垫子,涉案金额巨大,经检察院提起公诉,张立兵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妻子孙红被判处拘役六个月。当学生看完这两则材料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提问“材料表明了法律怎样保护我们的生活?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假设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么样?”通过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思考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假设没有法律坏人将会逍遥自在,公民的权益将会无法得到保证,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安全稳定的空间。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明确教学主题,围绕主题教学
        课堂教学能否发挥出课程真正的教学价值,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精准,围绕教学目标深度剖析教材,精准地确定议题主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吃透本节课的知识。以七年级上册教材《发现自己》这节课为例,主要教学目标为“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教师可以先在PPT上打出一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观云帆济沧海”“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然后让学生分析这几句诗的共性和特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知道,人应该拥有自信和远大理想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确认识他人。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议题确定为“认识自己,尊重他人”。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成长规划和理想;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人只有正确认识他人,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在PPT上展示出一些古今名人以及他们的相关成就,然后让学生尝试去分析他们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例如太史公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以及个人理想,忍受腐刑的屈辱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终于完成著作《史记》,达成了“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理想。学生们通过自由结组的方式,探究古今贤者的成功之道,从中汲取正能量获取人生哲理,有利于更好地“发现自己”。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优势以及不足罗列出来,并分享自己在今后会如何改变。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树立自信和理想;承认自己的不足,找到方向和出路,才能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引入时政热点,丰富教学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课程,一方面要注重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吃透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实现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动态的了解,教师有必要在课上教学过程中引入时政热点,同时要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让学生从情感和精神层面上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让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举例而言,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中华一家亲》这节课时,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风俗习惯,文化知识等;正确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实例,比如政策上的扶助与倾斜,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助。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节目,增强学生对“一国两制”制度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在要求带领学生学习完这些相关时事热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利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来评述国内外局势,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与国家团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校所在地挖掘周边相关的教学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帮助学生强化文化认同感与政治认同感。具体可以包括红色文化遗址、相关名人事迹以及标志性建筑,例如西柏坡革命根据地、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等。
四、优化师生关系,平等交流互动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开展多元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是命令的下达者,学生是命令的执行者,这种关系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多元化教学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地方在于主张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多元化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在多元化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直接灌输知识的常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都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学生作为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所以说双方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的关系,对于学术问题应该平等交流,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交流。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探究道德理论知识的产生原理。在此过程中,对积极思考的学生和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并且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达到推动学生成长的目的。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为祖国的发展做些什么?”等问题,使学生明白爱国爱党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自由回答和讨论的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怀。建立平等有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向多元化的重要途径。
        面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体发展的需求,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师既要注重资源整合,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对于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广大一线教师应积极面对,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探究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确保课程教育价值的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6):114.
[2]代盼盼.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7,(36):60-61.
[3]王月嫦.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5):5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