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1830
摘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旨在强化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在科学而高效的体育教学中引领下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成长,良好发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域学生实际情况不同,以致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校情与学情为基础,针对区域实际来构建更为贴近学生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框架,以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塑造健康身心状态,培养浓厚体育兴趣,在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和谐、同步发展中成就自我,提升认知。因此,教师应该以体育融合背景为辅助和引领,针对区域实情,来构建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科学、高效、多元、丰富的体育活动驱动下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育技能,释放个性夙愿。
关键词:体育融合背景;区域;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融合是基于新课改引领下而诞生的一种全新体育教学理念,其更为强调体育教学中体育体能培养、体育常识渗透、健康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培育之间的融合与衔接。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投身体育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感知等认识到体育之于自身成长、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而且,体育融合背景下区域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也更为贴近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性,可以使学生在培育体育技能、参与体育活动中提升认知能力、塑造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在构建区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时,应该以体育融合背景为辅助,结合其思想与理念,设计出与学生认知特性相契合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项目等,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长体育知识,提升体育能力,带着更为积极的态度、更为迫切的夙愿参与体育知识学习,塑造健康身心状态。
一、体育融合背景下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确保体育融合背景下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得以科学、高效、良好发展,笔者就不同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开展的深度调研与了解,并结合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现场调研等途径,分别对教师、学生、家庭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判与考量,发现目前很多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开展,依然存在诸多比较显著的问题与弊病。
1.师生思想认知不足
在很多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开展,主要以体育活动为主,对应的健康知识渗透、心理调适融合都比较欠缺。甚至有些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依然处于比较松散、混乱的发展状态,教师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时,很少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往往以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参与来替代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全部。很多学生对于一些常规性防护知识、自救技能、调适方法等知之甚少。而且,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区域初中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基本都被文化基础学科学习所取代,学校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课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技能培养基本流于形式。
2.家庭健康教育薄弱
由于缺乏比较深入、充分的引导,以致很多家长在思想认识上也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可有可无。即时学生回到家庭,家长也很少向其开展必要的健康知识、常识教育。而且,很多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重视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与体育习惯引导,加之一些家长在此方面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导致很多孩子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也渐渐偏离了正轨。受此影响,以致很多孩子回到家庭后的体育技能培养与身心健康调适处于真空状态,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体育融合背景下区域构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根据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加强研究与分析,并以体育融合理念为引领,在切实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落实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使教与学活动的开展向着科学化、多元化、丰富化方向而迈进。
1.坚持继承与发展原则
教师应该站在更为多元的视觉,重新审视传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的作用与价值,并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导向,对有助于体育融合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构建的科学方法、手段、措施等予以继承,并结合学生实际,科学渗透体育融合理念下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手段,构建出更为贴近学生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的全新教学模式,使体育融合背景下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开展,更好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2.本着主体与健康原则
由于区域初中的学生个性意识更强,以致教师在构建体育融合背景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需要,将健康知识渗透与心理状态调适作为体育教学的关键切入点,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学习基本的体育健康常识,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技能,并能够结合自身身心实际科学应用所学知识来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便于更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发展为更加全面、健康的自我。
3.体现科学与多样原则
教师除了在充分遵从学生发展个性与认知夙愿外,还必须将体育融合理念下的诸多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目标、要求等深度融合至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领域,使体育融合背景下区域初中的体育教学开展更为科学、高效、丰富。尤其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指导时,教师更应该多考虑其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尽量使教学项目、活动等更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知体育的魅力与价值,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改变目前区域初中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而提供助力。
4.创造与多样性原则
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革需要破旧立新,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结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内容,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积极探讨尝试新型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创造性的构建和选择教育模式。由于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体系较为复杂,要实现体育教学的多重目标和多重功能性特征,只是依靠一种或几类教学模式,是无法解决教学问题的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对象,教学内容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发挥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三、结论
总之,体育锻炼对学生综合素养塑造起着关键作用,而体育融合背景下区域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则更为贴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且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效能的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构建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时,应该从地域实际出发,开展深度研究与分析,探寻有效对策与路径,将健康知识融合、体育常识渗透、体育技能培养等深度衍射至区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领域,使学生在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内感知体育之价值,并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健康成长,更好发展,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认知旅途。
参考文献:
[1]米志成.构建区域体育与健康“5+X”健康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以烟台开发区为例[J].新课程(下),2019(04):46.
[2]应欣辉.《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读写算,2019(08):148.
[3]翟林,徐金玉.审视“体育与健康”理念 构建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2003(04):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