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武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小学
摘要: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感性情感价值导向为主,附加对学生母语掌握的阅读理解力,写作创作能力,反思总结提升,以及知识输出的表达能力有着重点培养,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处在的阶段不同,有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启蒙较晚,不能形成对学科的正确认知,提不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较多,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学科教学重点和目标是什么,就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固性思维当中,认为语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更加形成一个恶循环,让学生变成学困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基础知识;阅读乐趣;写作水平;表达机会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就是进行简单重复的知识讲解,再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没有过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甚至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以偏概全地对学生进行学科指导,很难唤起学生的个体理解,小学阶段正处于开发学生各种潜能和差别性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恰当对待,结合语文学科特性,协助学生构建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促进班级内学困生的积极转化。本文将针对学困生各项学科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培养策略做讨论,希望本人的拙见可以起到好的作用。
一、掌握基础知识
许多小学阶段的学困生是因为阶段性知识的缺失和错误认知导致的,基础知识对学困生转化和学生全方面学科素养培养有着很大影响,将学习比作浩大工程的话,那么基础词法语法知识就是其中的砖瓦,如果学生不能跟上整体教学节奏,就会遗失重要信息,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带来巨大隐患,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得不到集中,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吸引学生目光,带动学生参与课堂以及记忆理解知识的积极性,而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这会起到反作用。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少年中国说》这一课时,这篇散文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进行教学时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基础字词掌握,二是情感价值传达,一般第一项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隐晦的,思考到学生会对固定和枯燥的内容没有太大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就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将课文当中的生字词拟人化,制作成卡通形象,在课堂上,这种音像并茂的课程安排会极大满足学生视听需求,还能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游戏,将生字词打乱重组,极大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在潜移默化当中,基础字词的知识任务就得到完成。另一方面,为了完成情感价值的传递,我从文章的背景入手,带领学生走入作者那个年代的中国,理解当时的历史和重要人物事件,从而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意图上进行指导,在带领学生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开阔视野,充实知识,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掌握阅读乐趣
课文的讲授以及课堂习题的训练,很大一部分就是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着眼于生活中,学生的日常交际和信息的接受传输,都是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着密切关系,阅读是十分重要并且不可拖延的事情,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应当深入人心,阅读能力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课本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对阅读产生正确认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需要并举,在有必要时,也应当专门开设阅读课程,为学生教授阅读技巧和方法,及时为学生提供阅读方向,协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父爱之舟》这一课时,本篇文章没有特别多华丽的词藻,在平铺直叙中向读者吐露生活中的场景,在字里行间渗透了父爱的绵延,读完让人觉得身心愉悦,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便注重学生对本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情况,有许多学生就果然进入了理解误区,认为父亲好像并没有做出很让人感动的大事,我就立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进行改正,带领学生要注意阅读时的细节,在阅读过程中,应当理清脉络,找准时间或者因果关系连词,找到故事发生的顺序或转折点,再着眼于每一个段落和词句里的情感表达,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甚至要注意到标点符号的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总结帮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经历中完善认知,之后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抒情散文和记叙文进行欣赏对比,让学生在拓展阅读量的同时,在宏观视角观察情感和写作的差异,为学生产生合理共情能力提供基础知识支持。
三、提升写作水平
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十分考察学生的综合学科实力,但是有许多学困生在进行写作任务时会发现思路闭塞,甚至提笔忘字的现象,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理解任务主题,在写作中也会出现偏题的现象,这都是学生写作能力差的提体现,创作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须具有完整的世界构建观念,创作能力的提升应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更高层次目标,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训练机会,为学生提供方法理论指导,扫除障碍。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月是故乡明》这一课时,文章题目是经典古诗词的名句,在题目上就进行了情感铺垫,引人入胜,作者的思乡感情在以小见大中得以触发,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意,并且系统为学生分析了艺术表现手法,为学生总结了作者的优秀写作技巧,在课堂上就安排学生进行随堂练笔活动,为了提高趣味性,我摘取了经典古诗词中的名句进行拓展,文段的主题和情感基调都由诗词决定,这种随机而又不限制学生想象和发挥的写作任务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思绪瞬间得以激发,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让人惊喜连连,在展示总结阶段,学生的妙笔生花让人印象深刻,有不少对写作十分惧怕的学生也敢于尝试,写出了切合主题,语句优美的文段,学生的创造可能性收到尊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
四、提供表达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学科自信,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忽视了对学困生的了解,打造一言堂,让学生进行简单重复的训练,为了考试目标进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极大挫伤了学生想要提高和创新的积极性,所以在新型教学课堂目标指引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分享空间,让学生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中互相增进感情,一同进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会在这样的安排中得到培养。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匆匆》这一课时,文章是一篇感叹时间流逝而不被人察觉的惋惜之文,作者朱自清的文笔秀丽淡雅,在教学基础目标完成后,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初步文学世界观,就带领学生展开了交流分享课,让学生分组合作,对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以及其作品进行联系研究,思考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以这样的课题为出发点,我也为学生提供了与朱自清同时期的几位文学大家作为研究方向,并且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往正确方向上发展,不少学生采用各种学习途径和资源进行资料的收集,在展示课堂上,很多学生积极发言,互相沟通,甚至有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就好似百家争鸣,为交流课带来了欢声笑语,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也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发展阶段特点,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为学生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节,带领学生领略阅读的美好,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且及时内化成自己的实力,进行知识输出,提高写作能力创作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敢于表达看法,积极构建完整科学的语文学科体系,不断更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吕立尊.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7(05)
[2]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