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晓玲
山东省威海市明湖路学校 264200
摘要: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学,德育教育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俗话说“成才先成人”,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是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努力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小学阶段是每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可近年来发生的许多学生违法乱纪、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加强德育方面的教育,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以身作则;深挖教材;组织活动;积极引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这个阶段他们可能分不清楚什么是对和错,当学生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告诉学生错在哪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所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于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进行探讨,希望本人的拙见可以对广大的教师提供帮助。
一、以身作则,进行德育渗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一味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把成绩当作和他人比较的唯一标准。“重智轻德”是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要想改变这一弊端,让德育工作不再流于表面形式,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可以从自身做起,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家里父母是学生学习的“镜子”,但在学校里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个人魅力,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向学生伸出援手,通过关心、爱护学生的方式获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仰,然后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中的《慈母情深》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课文内容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朗读,接着我给学生讲解了自己和母亲的一个小故事,勾起学生和母亲之间的回忆,引起学生对于母亲这一角色的思考。接着我问学生:“为什么作者拿到钱的时候会鼻子一酸?”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认为作者是因为看到了母亲的劳累和对自己的偏爱,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懂事的,既心疼母亲又恨自己。我听了之后感到很欣慰,学生都能看出课文中母亲的劳累和传达出的伟大母爱,接着我告诉学生,每个人的母亲都是最伟大的,她们会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地付出,但是我们不能让母亲的付出没有结果,所以这次课堂结束后可以给母亲一个拥抱、感谢母亲给予自己生命,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愉快地结束了这次课堂。
二、深挖教材,展开德育教育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和图画都传达了正确的思想品德,其中的众多文章都经过了精心挑选,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理念,如何把教材中要传达的思想教给学生是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对于教材内容能够准确把握,做到了然于心,接着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要有灵活的沟通技巧和共情能力,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一些有着极高教育价值的教材内容上,教师要有深度剖析的能力,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然后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带领学生从课本中感受到心灵的洗涤和净化,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例如,在讲述小学语文中的《少年中国说》这一内容时,我先带领学生朗读了这篇课文,接着讲解了其中的生词。
当学生了解了这篇课文后,我找出了其中最著名的几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几句,并思考“少年”和祖国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认真朗读和思考,认识到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只有中国少年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建设祖国的一份子,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道德。
三、选对方法,组织课外活动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弱,在课堂上总是会被学习以外的事物所吸引,这是正常的现象,教师不能过分苛责学生,而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需要改进。选对方法很重要,当教师一味地追求德育教育的展开而忽略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的有效融合,这就会使两者之间的连接变得生硬,很有可能使德育教育的影响力减半。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主题活动,按照不同的德育原则设计不同的主题,这样既可以高效地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提高逐步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例如,在讲述小学语文中的《四季之美》这一内容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了自己认为最能代表四个季节的物品或图片,这样可以先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和探索事物的美好。接着我要求每位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讨论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大家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但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答案虽然没错,其他学生的答案或许更具有代表性,最后就保留了自己的答案,同意了其他学生的答案。我看到之后感触颇深,并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每位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并表扬了那些同意其他学生意见的学生。接着我又将学生引回到了课文中,和学生一起学习作者发现是如何发现四季之美的,作者眼中每个季节的美都不一样。最后我要求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进行背诵,这也是对写作素材的一种积累,学生最后都能按时完成。
四、结合时事,积极引导学生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宝贝,拥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一直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可这种幸福有时候也会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质,比如自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教师要积极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了解时事热点,从中挖掘正确的价值理念,教给学生与他人相处的正确方式。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教师能够竭尽所能正确引导学生,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例如,在讲述小学语文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行默读了这篇课文,并思考父亲和母亲为什么对巴迪的诗会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听过之后开始认真地阅读起课文,有的学生认为母亲是为了鼓励巴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父亲是通过严厉的批评激励巴迪。我听了之后接着问:“那你们更喜欢哪种方式呢?”有的学生喜欢母亲的做法,很少一部分学生赞同父亲的做法。这时我告诉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赞扬和批评是缺一不可的,有的时候父母的做法可能会伤害到自己,但自己心里要明白父母是为自己好,自己和父母之间要通过交流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反抗父母。学生听了我的讲话后颇有感触,有的学生会在课后跟我分享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我总是会认真地倾听并开导学生,有时候也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不是一时能完成的,这是一个系统且庞大的工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打好基础,这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而是应该把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思想,积极了解学生,才能把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起来。通过以身作则、深挖教材、选对方法和结合时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聪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
[2]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