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比较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3期   作者:黄巧丽
[导读] 本文从日常教学实际出发,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选择面
        黄巧丽
        浙江省永康市舟山镇新楼小学 321317
        【摘要】本文从日常教学实际出发,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选择面,即生字新词的积累、字词句的运用、对立点蕴含的情感、材料的巧妙安排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探讨在比较教学中提高学生识记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关键词】比较 语文教学 乡下人家
        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教师知道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是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及文本这四者之间展开的对话。比较是指辨别两种食物之间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思维过程,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就是实现高效对话的媒介。同样一个字、词语、句子或语段学生是怎么想的,教师是怎样认为的,教课书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文本给出了什么明显的信息又蕴含什么文字背后的信息?这些对话可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达成共识,取得收获。
        一、音形比较,积累生字新词
        (一)创编口诀,辨清形近字
        在《乡下人家》一课中,“例”是本课生字,但是学生容易与“列”混淆。教师想起以往教学形近字时,有过多次运用口诀辨析的方法。如教学“己、已、巳”时,教师编的口诀是“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教学“戍、戌、戊”时,口诀是“点戍横戌戊中空”;教学“秘密”时,教师说“大前秘密在禾旁,小后秘密在山上”……从以往教学来看,朗朗上口的口诀法对于形近字的辨别有显著效果。于是,教师对于“例”和“列”,编了口诀“列列列,立刀旁,歹字带到刀请出列;例例例,单人旁,人在列旁开大会”帮助学生学生辨清字形。
        (二)以义定音,区别多音字
        教学“冠”这个生字时教师,出示字典里的读法“guān”和“guàn”,再出示读“guān”时的义项“帽子”和“形状像帽子的东西”,学生根据意思就很快领悟到在“鸡冠花”一词中,“冠”应该读“guān”了。那什么时候读“guàn”呢?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运动会、奥运会等,能说出“冠军”的“冠”读第四声,也就是取得第一名的人。教师小结出多音字的读法要“以义定音”。再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用“以义定音”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其它多音字“率领”的“率”,“场地”的“场”。
        二、品词析句,体会微妙精准
        (一)词语之精准
        教学第二自然段春笋出土时,课文用的动作词是“探”,“探”这一动词的运用时,教师利用了换词比较法,把“探”换成“长”,再放入句子中,师生对比读,问学生哪个句子好,让学生谈理解,谈感受。学生对比两个词,得出用“探”字觉得笋像个淘气的娃娃,充满了情趣。这一拟人化的动作让读者感受到了笋芽儿像小孩似的带着几分胆怯、羞涩的可爱形象。
        教学第四自然段“鸭群觅食”里,课文中写鸭子的动作词是“扎”,这个“扎”的巧妙之处也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比如换成“伸”“钻”来体验出鸭子的活泼、有趣。
        (二)标点符号之精准
        教学第二自然段“鲜花轮绽”时,有学生读罢很疑惑,问:“老师,不是都说词语之间的并列是要用顿号的吗?这个句子这几样花之间却用上了逗号呢?”学贵质疑,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后,可以举出一个例子,如“超市里的水果可真多啊,有香蕉、苹果、菠萝、草莓……”引导学生明白,这些水果都是同时摆放在超市里的。再把学生不明白的句子里的逗号改成顿号,让学生读一读,联系“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花是在不同的时节开放的,要是改成顿号就全乱套了。顿号与逗号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了,标点符合的使用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受思维定式的限制,要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让标点符号“说话”,说出它的意图。


        三、抓对立点,感受情感表达
        (一)花儿的朴素与华丽
        第二自然段写鲜花们“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这里“朴素”与“华丽”就是一对反义词,教师可以以词为切入口,问学生这么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从而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时,思维进一步扩散出去,城里的花种在花坛里、小区里、花园里、家中阳台的花盆中,什么波斯菊、三色堇、樱花等等品种繁多且名贵,需要有专门的园丁来呵护,显得娇贵;而乡下的花种在门前的场地,撒下一些种子,就开出一片鲜花,经历着大自然的风风雨雨,开得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学生明白了,原来是种花的场地普通、这些花也很常见,所以“朴素”,但并不影响乡下的人们对这些花的喜爱,所以觉得“华丽”。这样一对比,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了。
        (二)装饰物的庄严与亲切
        再如教学“乡下人家的装饰”,有教师是这样展开的:
        师:读到这里,你知道乡下人家门前的装饰是什么了吗?大家一起说。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门前有石狮或者大旗杆?生:法院。
        生:检查院。生:五金城正大门的门口。
        师:这些地方的石狮、大旗杆给你什么感觉?
        生:门前的石狮威武、大旗杆,让人感觉很威武。
        生:我会感觉有石狮、大旗杆的地方很严肃,不敢走近。
        师:是啊!而乡下人家门前的装饰不是石狮,也没有大旗杆,还会不会给人庄严的感觉?生:不会。
        师:那会给人什么感觉?生:亲切。
        四、对比取材,领悟取舍之当
        (一)有写与没写的对比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正是课文的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个句子来写的,在启发作者的取材特色上,就从“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切入,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是写了乡下人家的什么季节?学生很快找到是春、夏、秋这三个季节。此处,可以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写写冬天那银装素裹、冰雪覆盖的乡下人家。有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描写,学生能很不错写出冬天的乡下人家。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其实已经在早就不知不觉地把乡下人家的冬景图也送到读者的心里了。
        以此为例,让学生再去找找课文选材上,还有哪几处“有写”与“没写”的比较?引导学生找到:写了鸡、鸭,没有写到猫、狗、牛、羊等其它动物;写了吃晚饭,没有写吃早饭和中饭。学生讨论得出写多样事物时,可以精选一两样最常见、最熟悉的事物来写就好,写一两样就自然能让人想起类似的其它同类事物了。
        通过脑补留白之处,让学生知道了正因为有留白,所以才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什么都说,什么都写,那课文就会显得零碎、冗长,破坏了散文的美感。写作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比较同类事例,精选能更好地服务写作对象特点的事例。
        (二)详写与略写的对比
        《乡下人家》材料的详略安排也是值得学习的一个例子。
        如,课文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写白天乡下人家的景物、人们的活动,而相对来说写晚上时的情景、活动,就着墨不多,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惜墨如金地把晚上这个时间杂合到秋天里写罢了。次处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写白天和写晚上着墨不均?引导得出乡下人家的夜晚是宁静的,就连写纺织娘的歌声也是为了衬托乡村夜晚的宁静。由此,让学生明白要根据写作对象的特点来处置材料的详略。
        再如详写鲜花轮绽,略写笋芽出土。详略对比,理解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到详略得当的好处:详的完整形象生动,略的为详的做补充,使内容更生动,还有言尽意未尽,引人遐想的作用。
        总之,多方面运用比较,选准比较点,经常性地进行比较训练,在语文实践中习得比较的方法,学生能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受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耿筱夏.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7):9-10.
        [2]方玉娜,黄金甜.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法[J].教育界,2020(13):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