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勤凤
栏杆集镇中心小学
一、案例背景:
网上有个段子,说的是“老师们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贼还晚,操的是卖白粉的心,赚的是卖白菜的钱。”当然这是调侃老师们的工作的。但我认为它恰恰从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工作现状,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更为辛苦,不仅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班级工作事无巨细全盘抓,而且压力更大,身处这个时代,什么样的小孩都有,什么样的家庭都会碰到,很多工作不被家长理解,更得不到家长的配合。这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案例过程:
我们班有个男孩叫卫志,眼睛大大的,特别有神,长的很阳光。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发现他思维很活跃,虽然语言组织能力不强,但回答问题总能说到点上。可据其他老师反映,这个小孩从来不写作业,谎话连篇,我心想,不会说错吧,这么个聪明阳光的孩子怎么会说谎了?!接下来的几天,他的表现让我更坚定了对他的初步认识:作业按时完成,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也多,作业面也不整洁,但总是写完了啊,男孩子嘛,粗心大意是免不了的。
好景不长,一个星期后的一天,小组长报告,卫志语文作业没有(我教语文),说是丢在家里了。好,让他下午带来,下午继续丢在家里。那第二天带,第二天来说本子被隔壁小弟弟撕坏了。此时,我的心火已经熊熊燃烧起来了。刚好班长来说,卫志作业其实就是没写,本子很可能就在他的书包里,他以前也是这么骗老师的。我立刻进班搜查他的书包,果不其然,作业本真在他书包里,翻开一检查,我布置的作业一字未动!我强压怒火,把他“请”到办公室,先一顿大道理伺候,然后让他在我旁边补做。他诚惶诚恐、磨磨蹭蹭一节课,终于写完了,我长吁一口气,心想,孺子还是可教的。
当我还沉浸在我的成功教育里时,问题接二连三的出来了。小组长反映,卫志各科作业不交已是常态,无论怎么催,他都无动于衷。顶多给你糊几个字,尽管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威逼利诱,效果也是甚微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孩子一而再再而三不能完成作业呢?为此,我进行了几次家访和约谈。通过约谈我了解到,该生父母早已离异,父亲也早已成立了新的家庭,而且常年不回家。母亲离异后,就一直没来看过他,他现在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通过家访我还发现孩子的家庭条件也还不错,爷爷奶奶年龄不是很大,尽管农活多,但家里也是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平时孩子自己跟校车回家,中午到家后,自己淘米煮饭,有时把菜择洗干净,然后等爷爷奶奶干完农活回来炒菜。吃完饭再跟校车回校。我帮他算了下,中午有两个小时的自由时间,他至少可以写一个小时的作业,晚上时间就更多了。于是,我又找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师:你中午回家烧饭后干什么?
卫:没干什么。
师:有没有写作业?看书吗?
卫:不吱声。
师:是不是看电视了?还是看手机了?
卫:偶尔看。
师:是偶尔吗?
卫:不吱声。
师:一点钟到学校还有一个小时上课,你干嘛不写作业?
卫:跟同学打球、玩游戏,忘了。
师:人家作业写完了玩,你没写完也玩吗?
卫:自己忍不住,人家一喊我就走了。
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态后,我仔细琢磨了半天,我决定找一个起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机会来了。
那天,我们班里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和孩子母亲闹矛盾,跑到班里来说孩子,孩子被弄哭了。我极力劝走孩子父亲后,又赶紧安慰孩子。无意中,我发现卫志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看来,这件事也触动了他的内心。那天下午,我一点到校,卫志一到,我把他喊到办公室,问他,对于上午另一位同学的遭遇有什么想法。他开始不说话,后来在我的引导下慢慢敞开了心扉。话越说越多,最后竟然痛哭了起来。原来他一直觉得父母离异,都不要他了,也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爱他了,所以他就不好好写作业,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可是情况并不像他想的那样,爸爸依然不会打电话给他,妈妈依然没有来看他,爷爷奶奶见他作业不写,常常打骂他,他就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好坏也没人管。
我告诉他:“父母过不下去是他们大人之间的事,跟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永远都是他们的宝贝,永远是他们的骄傲,他们也永远爱你,只不过这种爱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朝夕相处的照顾,而是埋在心底的牵挂。”
我轻声问他:“如果你的父母打电话给你,你该怎么跟他们汇报你的学习呢?”他低着头说:“他们从来都不打电话给我。”我又趁机说:“如果我保证他们以后会经常打电话给你呢?”他说:“那我也保证好好学习,用好成绩回报他们。”我又接着问:“要想搞好成绩,那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且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你能坚持下来吗?”他想了想说:“你会监督我吗?我怕我管不住我自己。”我说:“那我们约定,我负责监督,但你要保证从今天起,按时、按量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行吗?”他歪着脑袋,坚定地说:“行!”跟他谈话结束后,我从他奶奶那儿要来了他父母的电话,要求他们每人每个星期至少给孩子打一个电话,配合我的工作。同时我要求他奶奶将电视机卡收起来,手机带走,断绝他中午回家看电视、手机的想法,家校联合,共同督促孩子。
两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刚到办公室,小家伙就满脸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说,昨晚他妈妈给他打电话了,还说暑假会回来看他的。。。。。。看着他活蹦乱跳着离去的背影,我相信他会改变的。
其后,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学习上,他都有明显的进步,而每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会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同时,我发动全班同学,共同来监督他,关爱他,让大家记住,他在写作业时,不准打扰他,不准找他玩,平时多帮他,他不会的题目大家要多教教他。他也深刻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同学老师的关爱,渐渐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成绩也在一点一点的上升。所有任课老师也反映他上课认真多了,作业再也不拖拉了。那一年的儿童节,他还参加了学校的文艺演出了,要知道,以前他可从来不会参加这样的活动的。
三、案例反思:
(1)“爱”是自信的营养土。
没有“爱”,就像庄稼没有水般的干涸,鲜花没有养分般的枯萎,人就会没有动力做完整的自己,更好的自己。学校就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孩子们在无处不在的爱的氛围中,充满自信。你看,因为有了来自家庭的爱,卫志变得阳光、变得自信,因为有了同学老师的爱,卫志表现出了更好的自己。相信在“爱”的滋养下,他终会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2)“信”是成长的阶梯。
孩子信任老师,才会把心里话告知老师,老师才会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解决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信任孩子,才会给他以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他才会有更大的自信,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发挥更大的潜能,使事情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犹如一把扶梯,引导学生站得更高,看的更远。
(3)“家”是温暖的港湾。
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来自家的温暖。我们可以一无所有,也可以一事无成,可只要有“家”,有黑夜来临时一盏烛火的等待,我们就有奋斗下去的勇气。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家庭的破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性格也会变得偏执、孤僻,而一个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他从小看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他也会模仿这样的行为去待人待物,最终养成谦逊有礼的君子之风。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用心呵护好自己的小家,让孩子能快乐、健康地走进社会这个“大家。”
教育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作为一名班主任,虽然面对的教育问题千奇百怪,但只要我们练就了身经百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用一颗善于包容的爱心,就一定能找到爱的转角,看到一地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