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刚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 宝鸡市721013
摘要:现如今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灌输式课程教学方式无法充分满足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需求,定然会向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转变。加强互动,应用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有利于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育以及思维方式的锻炼,进而更为高效的对高中生的创造性、能动性以及自主性进行培育。
关键词: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运用;探究
一、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就是在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教与学双方相互探讨、协商、沟通以及交流,在彼此坦诚、彼此接纳、彼此倾听以及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的交融碰撞,激起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对教学双方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扩展,以此来进一步的达到提升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效果的一种课程教学方式。
互动式课程教学强调:作为教师并不是一昧的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内容,要以学生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主导,进一步的实现“互动”,希望能够使的老师在实际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使得学生们学好、学会以及学到老师在教学课堂当中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与此同时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使得老师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的深化,从而进一步的达到双赢。
二、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的难题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学教师,面对着这些难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不愿意动脑动手,纪律较为松散,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强,数学基础非常的差,有些时候就连正常的数学课程教学活动都无法维系,一方面急需更新的课程教学方式充分调动高职学生进行学习的自主性,而另一个方面要求高职学生跟着高职数学老师主动进行学习并提出质疑,运用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开展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难度。因此,现如今大部分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当中数学教师依旧选用较为老旧的灌输式课程教学方式,直接将教学材料当中的知识内容灌输到高职学生的大脑当中,高职学生进行学习非常被动,知识内容难以进行记忆以及消化,不容易切实掌控[1]。
三、怎样加强互动式课程教学
(一)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1)选取适度的激励措施
高职数学老师适度选用一些激励措施,高职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学习的兴趣以及动机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首先,多对高职学生进行赞赏以及表扬,给予高职学生信心;其次,高职数学老师应当时常对高职学生微笑,应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高职学生,多给予高职学生肯定。如若一昧的打击高职学生的自尊心以及积极性,高职学生由于怕出现错误而不敢张口说话,互动式课程教学也就无从谈起[2]。反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则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2)建立优异的师生关系
非常多的课程教学理论以及时间已经证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如若一名高职学生不喜欢他的老师,那么其可能会对老师所讲授的学科失去进行学习的兴趣,反之,如若高职学生习惯某一名老师,那么其就会对老师所讲授的学科产生兴趣,在教学课堂当中的发言非常踊跃,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并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热情。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教学互动
(1)概念引进时期
依靠问题或者实例对数学概念进行引进的过程当中,可以选用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的例子讲述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一方面能够激发高职学生对数学课程进行学习的兴趣,另一个方面能够引领高职学生逐渐深入探究实例所揭示出的数学问题,老师与学生一起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定义。
问题导入,在实际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质疑是互动启发式课程教学的最为基本的形式。通过对课程的部分要点仔细的设计问题,在教学课堂当中对高职学生进行提问,能够进一步的激发高职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此种方式能够使得高职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有着非常强烈的目的性,在一开始就明确此次课程需要学习的关键内容以及主要问题[3]。
(2)概念辨析时期
在实际开展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高职数学老师持续的启发以及诱导,使得高职学生通过归纳与概括、鉴别与比较,发现数学概念所具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用启发式课程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使得高职学生通过归纳、解析以及观察等方式掌控数学概念的本质,通过持续认识的转变,进一步的达到掌控方式以及识别概念的目的。
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应用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不论是对高职数学老师,还是对高职学生,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以及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持续的进行摸索,进一步的提升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使得高职数学教学课堂转变的更为务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熊建华.高职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75-76.
[2]刘杰.高职数学课程“互动式”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1):73+76.
[3]张文英.数学教学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6):77-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