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琴
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学校,611130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之中不再仅仅关注于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将教学目光聚焦于学生深层的学习能力发展之上,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于教学过程,而非教学结果,以此不断深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效益。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同样也应该及时地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制定符合学生实际运动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此推动体育教学环节的优化,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契合于教学环节开展运动实践,实现运动能力的切实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与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落实,初中体育教学作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品格素养的教学科目,也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为了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始终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并始终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之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环节开展策略,使教学环节能够始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教学目标,真正促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趣味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素养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以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其在主观意识的作用下以更高的能动性促成运动有效性的提高,更多的还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正向情感的作用下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发地开展运动活动,使学生能够形成终身运动意识,并在生活运动的作用下得到自身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长效发展。为了切实地培养学生形成正向的体育情感,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对学生心理兴趣机制所做的分析为基础,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趣味化的创新,引导学生在直接参与课堂学习与运动活动的过程中更直观地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与魅力所在,进而形成积极的体育情感素养。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体育运动活动的趣味性,往往会通过调动学生参与兴趣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作用下强化在运动过程中的体验感知,进而使其在深度融入运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运动的魅力。例如在初中阶段的篮球教学中,笔者即会首先通过移动设备或是构建故事情境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篮球运动的趣闻或是运动明星的精彩操作等,以此初步激发出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更进一步的兴趣心理与探究心理。之后,笔者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了几个篮球运动的趣味化尝试,使得学生能够在与篮球相关的肢体协调过程中进一步形成深入学习篮球运动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凭借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运动实践环节,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于运动魅力的体验,使其真正形成正向的体育参与情感。
二、团队化竞赛模式培养学生体育品格
学生的体育品格素养始终是规范学生在运动参与中行为的意识素养,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素养,不仅能够通过相关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凭借良好的运动行为投入到未来的运动实践之中,更能使学生将体育品格延伸至生活之中,促成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培养学生体育品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竞赛化的创新,以此向学生提供团队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团队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到自身体育品格素养的发展。
笔者常常结合实际的运动教学项目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相关的竞赛实践,以此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团队环境。例如在初中阶段的足球教学中,笔者就组织班级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了实际的足球竞赛训练活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切实地融入到运动团队中进行团队磨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地将个人意识放置于团队环境之下,接受团队的整合与协调,使其能够真正成为团队的一份子,在集体共同努力下切实地获取运动得分。在这一竞赛模式之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个人能力在集体中的增益,并积攒在团队中实践的经验,从而真正形成良好的体育团队精神,促成学生体育品格的发展。
三、融合化训练模式培养学生运动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基础运动能力,教师应该从学生体能能力与技能能力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协调使学生的运动能力能够得到均衡化的发展,从两方面共同作用于学生使其综合运动素养得到有效的进阶。为此,教师应该始终以联系性的眼光看待体能能力与技能能力培养的训练模式,以此为节点推动训练模式的融合化创新,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得到双向运动素养的同步进阶。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通过适当增强技能训练运动量与运动难度的方式,通过适量强化促成技能与体能训练的融合化创新。例如在足球运动的运球技能教学中,笔者即要求班级学生在维持运球技能的同时,进行更远距离的移动,并在学生移动过程中设置了一些障碍物。通过这种增强运动技能的方式,能够真正促成体能训练模式与技能训练模式的融合,使学生在技能的运用过程中支出更多体力促成体能的发展,并在体能运用过程中强化对技能的理解,促成技能素养的提高,以此实现双向的综合发展,促成学生运动能力素养的切实提高。
四、常态化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固定的运动环节引导学生的常态化运动实践,使学生能够在长期的坚持中养成运动习惯。在常态化课堂运动模式的组织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长期的坚持形成自主开展运动活动的习惯意识,更能在常态化中不断深化对基础运动形式的了解,使其能够真正掌握运动开展方法,在生活中切实地参与运动活动,保障学生运动习惯的坚持。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通过利用课堂中的初始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组织学生参与到固定的运动环节之中,以此促成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中,笔者常常在课程伊始即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走、跑、跳等基础性的运动,这一运动环节能够使得学生在常态化的运动过程中凭借坚持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并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运动在生活中自主开展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在习惯的驱动下于生活中开展运动活动,并在良好的实践形式下不断巩固其运动习惯。
五、综合化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运动健康意识素养,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运动活动中始终将健康知识作为自身运动安全的保障,以此促成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内化运动健康教育知识,使学生的健康意识素养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增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综合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形式下得到健康意识的强化。
例如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掌握处理运动损伤的相关运动健康知识,笔者即引导班级学生开展了相关的损伤处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将健康教育理论按照具体的方法进行了流程式的分层,使其能够以分步骤的理论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在每一步骤结束后,引导班级学生以模拟的方式将理论内容转化为实践,从而使其在实践中真正内化相关的健康运动知识,促成自身运动素养的提高。
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真正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之下,始终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做好教学策略的制定工作,才能切实推动教学环节的优化,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中通过开展教师规划下运动活动的方式得到自身运动素养的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欧阳原.初中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J].教师,2017(20).
[2]王锦芳.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增强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