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教育与初中品格教育的融合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下   作者:黄斌
[导读] 传统道德教育以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知识载体。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文化提出的处变不惊、坚定不移等优秀思想品质对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人文素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教育改革依然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古今教育思想的融合,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道德教育与初中品格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黄斌    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
【摘要】传统道德教育以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知识载体。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文化提出的处变不惊、坚定不移等优秀思想品质对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人文素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教育改革依然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古今教育思想的融合,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道德教育与初中品格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品格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2-087-01

        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体制改革的新时代,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业知识的教导和传授,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正确引导也是教师需要进行重视的教学责任。所以在初中开始对学生进行尊重、诚信 、正直、拼搏 、自信、责任、奉献、合作、感恩、宽容等的品格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结合工作的重要教育体现,也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
        一、传统道德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历史传承记录的书籍中对于人们进行传统文化的美好品德和价值观的建立都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文化基础。比如在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中,对教育学生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一个优秀品格的人必须要具备的标准,是传统教育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的体现。现代教育对中学生的教育培养,也可以在传统道德教育的思想知识基础上进行融合教育。培养初中学生对授业教师的尊重与爱护,和自身正直勇敢等正确人生价值观,成为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而且在德育教育中除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确培养和引导外,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作为学生的榜样起到的启蒙与教育引导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父母家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对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孝道教育也是有非常好的培养效果的。人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优劣从古至今都是以儒家文化思想提倡的道德观念与情操品质作为评价的标准,虽然现代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其中的一些道德教育的传统内容依然作为我们进行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传承和推广[1]。
        二、初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问题
        (一)初中的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的整体教育结构体系中初中教育作为承担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和人文品质素养的基础体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目前的教育情况中可以发现,更多的教师对于文化课教育的关注度更高,没有做到对品德素质教育等方面重视和培养。这种偏向了智慧教育的情况很难保证学生的情商发展速度,而且坚持以这种不平衡的教育发展模式会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质量造成阻碍和降低,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缺陷。
        而且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家长和学校的依赖性比较重,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发育还不完全,这就是学生的自身人格发育不完善的表现,需要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且自身人格品质的发育和智慧发育是需要平衡综合发展的,如果长时间的分开发展也会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文化学习效益产生影响。



        (二)初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中,可以发现有部分老师的德育教学方法依然继承着过去的陈旧教学方式,内容也比较刻板陈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学习只是拥有被动教育的效果,所以这些老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且有些看起的教学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相关联系并不多,而且有些内容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淘汰掉了,所以学生学习到的只是非常普通话的道德知识规范,很难真正对传统道德教育中的德育精神进行理解。
        有些老师的德育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对学生进行新时代的新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没有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对学生已经不能进行科学合适的言学教育和指导,无法正确地树立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师所采用的德育教学模式在新时期已经不适应学生的新学情与课标的新要求.使其教学水平停留在原地,不能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合适的调整,很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2]。
        三、在德育教育中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方式
        (一)引据经典文化历史丰富德育教育素材
        在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教授的内容提取传统道德文化历史的资料作为课程事例进行讲述和教导来做到德育教育更好的落实效果,增加学生的对品德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例如老师在与进行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的课程教学时,可以使用网络进行历史传统道德知识的具体案例收集和整合,搜寻历史上的学生求学故事,和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明白和学会尊重老师的授业解惑的恩情和同学之间要友爱互助相互学习的品德观念。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等等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让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的同时能够理解并且意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加强自己对于尊重他人这一良好思想品格的认识和培养,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形成尊重他人的自我意识[3]。
        (二)结合历史文化知识与现代教育实际
        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发掘传统道德教育文化的实际范例,还可以与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进行情景教育的模拟,通过让学生对各类事件的情景模拟来进行学习和思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思考模式和正确价值观的意识具有非常立体和有效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发生事件的思维和情感层次的解读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品德素养形成自觉性的规范意识。例如在教师对学生教授树立正确人生观和道德原则时,可以选择像是关于“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培养正直勇敢的优秀人格的名人名言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清楚明白地意识到正直勇敢的人生价值观格道德行为原则是为人处世的重要优秀品格。让学生通过具体直观的感受学会加强对自身的道德行为品格的规范和约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依然能够坚持自我严谨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4]。
        四、结束语
        所以在现代德育教育与文化水平教育并重的教育体制之下,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两项教育的综合培养,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才栋梁,同时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优良传承,培养和落实现代德育教育,为学生开创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培养自身的优良品德和正确人生价值观,成为拥有高品德素质的优秀社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传统道德教育与初中品格教育的融合,恰恰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培园.试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心育的融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06-108.
[2]孔莹 .初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8
[3]姚瑶,李春超.浅谈初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J].知识经济,2019:120-121.
[4]梁艺业.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J].神州,2017:162-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