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林居振
[导读]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所以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林居振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鹏溪小学
【摘要】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所以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99-01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过渡阶段。对于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学习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代表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练习才能学好这门学科,学生这一时期的无意注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了,而有意注意正处于发展阶段。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一定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利用他们的无意注意,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事半功倍。这就是我要研究的,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只有让学生对所学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喜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主动学习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利用外部的事物给孩子以刺激,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兴趣或困惑,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能引起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认识》时,课前将已经准备好的装有10~100粒不等黄豆的纸袋放在每个同学的桌上,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于是我告诉他们这节课要进行数黄豆比赛,看谁把袋子里的黄豆在桌子上摆好后能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桌子上有多少粒黄豆。学生听了觉得很新鲜也很兴奋,在我的一声“开始”后很快就讨论和行动起来,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当我在学生中间巡视的时候看到有的学生以“十”为单位摆豆时,就马上告诉同学们老师知道这堆豆子有几粒,学生很惊讶,课堂一下就安静下来等待老师的答案,眼神里充满好奇。此时的学生很是不解,为什么老师能不要一粒一粒的数就能知道是多少粒呢?该怎么摆才能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黄豆粒数呢?
        这时我适时引出数量较多时以“十”为单位的摆法。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了教学情境中,整个过程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三、增强知识拓展环节的趣味性
        实践证明,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通过学习和研究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既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自觉学习。
        以“测量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剪刀、直尺等工具拼剪图纸,把不熟悉的图形拼剪成熟悉的图形,而后计算面积。与此同时,为学生讲述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出入相补法”,对《九章算术》中的各种图形面积测算公式进行验证,让学生明白转化方法是自古以来比较有效的方法。
        在学生懂得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后,还可以为他们介绍《张邱建算经》著作中的“百钱买百鸡”问题和明朝的“百僧分馒头”等问题;在学生明白了“解方程”原理后,给出“李白打酒”问题和古希腊“丢番图的墓志铭”问题。这些数学题有较强的趣味性,直到现在还在民间流传,有的数学题还被收录在数学教材上。
        四、善于用幽默、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学《秒的认识》,让孩子们感受10秒的长短时,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活动。老师在小结时,对用舞蹈表现的孩子们说:“你真能干,你一定认真地学过舞蹈!”对用拍手的孩子们说:“你很有节奏感,你的音乐学得真棒!”对全班孩子说:“你们真是天才,在10秒中,能想到这么多的方式体会到10秒的长短!”课堂中这样的赞扬伴随着活动中孩子们的出色表现而恰到好处,自然而不夸张,真实地表达了老师对孩子们由衷的希望和祝福。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不少妙趣,乐学而不疲。又如我在教学时,发现有个别同学在开小差,我就说:“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不入戏’,我们一起来‘重播’刚才的内容,好不好?”此时,全班哄堂大笑,笑声把这些开小差的学生引入课堂,又让他们感觉不到老师直面的批评,避免产生抵触的情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以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在数学教学中,突出教学的“趣味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他们更多地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汪燕.浅谈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1):148-149.
[2]严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趣味性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30-3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