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铺路支架搭台 构建做中学的问题式地理课堂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王宏亮
[导读] 教会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地理教学中新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学中我基于情境支撑建构问题导学的高效课堂,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能动学习深度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力已成为地理课堂之核。

王宏亮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  264307
【摘要】教会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地理教学中新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学中我基于情境支撑建构问题导学的高效课堂,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能动学习深度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力已成为地理课堂之核。
【关键词】地理课堂问题教学教学策略;学习支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204-02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后天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点、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强调: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建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的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的设计要依托情境,展现问题层级与内在结构,在问题解决中优化策略,提供学习支架。
        一、重视问题线的层级建构,引领学生思维拾级而上
        在问题层级设计方面,充分研读领悟课标的要求,坚持生活化的情景创设,通过教学板块内部以及不同板块间问题的层级建构,使问题咬合递进拾级而上,在问题关联中融通知识,在问题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进阶。例如在讲授《交通运输》一节时,设计“了解方式看变化”这一板块部分时,从过去入手,让学生谈经历,比对中感知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学生的身边事,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近几年家乡城际铁路的从无到有,到现在车次的从少到多,在情境中创设问题“了解方式看变化”,让学生例举家居中的管道运输,感知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顺势过渡到下一板块“熟知特点找区别”,步步推进,形成流畅的思维脉络。同时注重一般规律与特殊描述的关系,避免思维惯性产生的误区,在认知冲突中将学生思维带到更高台阶,在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今天,注重“速度”的时代里,很多地方公益“慢火车”为何还保留?共享单车为何流行?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激越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在我国河流黄河、长江的学习中,我采用比对的方式用求异思维建构问题层级:说出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为何与长江相比,黄河的航运价值不凸显?长江为何没有“凌汛”现象?黄河为何在冬春季节还要加强防汛工作?
        二、基于“做中学、悟中学”,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说教只能让学生记住,参与体验、动手演示、亲自实践的“做中学、悟中学”往往会让学生生动、主动、互动学习,去习得、悟得,更好打通淤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是学生学习中的误区,掉坑思维是:人口自认增长率一减低,人口数量就马上减少。我消除这一盲区误区。我设计了一个“分苹果”亲子游戏,让学生回家拿两个苹果,以一分钟为一个时间单元,每后一分钟给妈妈的苹果是前一分钟的一半,活动四次后,让学生观看妈妈身前的苹果总数多了还是少了,进而用借喻方式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用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无声胜有声。在讲授《交通运输》一节中,为让学生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我采用了接龙接力的方式让座位最后一名学生依次往前传递一瓶矿泉水,活动中形象的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交通运输的含义。在这样的启发下,当经过石岛山体隧道时,我也突然也联想到不同山体部位修路的不同方法,便拍下了隧道的照片与学生分享,并结合等高线图加以迁移应用(沿某一条线绘制剖面图)。


让学生思考,沿1—2线修公路,需要选择下图中哪一做法?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回归生活解决问题,学会生活中有用地理。在这样的带动下,寒假里,一个孩子回老家过年,也在钉钉上给我发来了照片,告诉我她在动车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与我分享,这也让我激动不已。地理慢慢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不再是痛苦的背诵记忆,我们一起动手去操作,去感悟,在兴趣中轻松学习。教学中我们需要设置情境,将地理原理、思想还原到真实的学生生活实践情境和地理研究中,让学生从问题设问中概括出地理问题及其对应的知识理论,再回到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形成经验知识,也就是在循环的“情境化—抽象化—情境化”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习得地理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A.架设桥梁                 B.开凿隧道                 C.开盘山道               D.修立交桥
        三、寻找教学中能碰出火花的“暗点”,为教学助力增智
        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隐性的,需要教师挖掘提炼,显现为显性。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寻找能化难为易、碰出智慧火花的教学“暗点”,让其闪亮,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拔高的撑杆与学习脚手架。在学习“河流”时,我先让学生得出我国河流汛期的时间,很多学生答出夏季,我没有表态,而是继续追问问题“有人说黄河冬季为何要做好防汛工作”你同意这观念吗?学生研讨后我趁热打铁,问题升级“河流出现汛期均在夏季?皆由雨水补给造成的?”学生在探究中抽丝剥茧,把观点形成观念。河流形成洪灾可在夏季也可在冬春,水源补给可以是雨水、冰山雪融水,还可因“凌汛”成灾。教学中我还用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铺路”的教学策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恰恰是一个难点,而气温之后是气候气候类型的学习,何不做一个演示实验“一劳永逸”呢,让学生做了、观察了、理解了,对本节课以及后面的教学(季风、气候差异)起到重要的铺垫,一个实验变暗为明,胜过万语千言。
        四、对接生活化的理解与表达,做好知识的迁移应用
        教会学生生活中有用地理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为落实这一理念,教学中积极做好地理知识的生活化理解与应用化表达,做好灵活应对与迁移应用。教学中,我积极走出固化教材照本宣科的误区。在《交通运输》的设计中,我对接生活活化了教材的运用。我设计这样的结构线:了解方式看变化——熟知特点找区别——选择方式释理由——总结原则利生活——畅想未来开眼界,这样的设计实现对教材重组,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学到结构性知识,而且在不断的问题探究感悟中醒悟、领悟知识,对交通运输特点、运输方式选择形成一定认知结构,对我们国家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为了上好本节课,我从家中的燃气自来水到快递、武汉封城、公益慢车、共享单车以及荣成“无花果”专班、致富修路脱贫攻坚寻找事例做情景设问题,让知识生活化有了站台停靠与展台抖开,内化了知识,提升了思维。
        总之,教学中要不断优化策略,导学、促学、助学、评学、管学,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