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衔接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武孝花
[导读]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基本阶段。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材中的文本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外阅读应注意与课文的衔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武孝花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青龙示范小学  山西  吕梁  033300

【摘要】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基本阶段。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材中的文本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外阅读应注意与课文的衔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58-01

        所谓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以课内阅读文本的某一特点为纽带,对课外阅读文本进行延伸和拓展,以弥补语文教材文本数量少、题材窄的不足,进而起到拓展学生阅读的作用。
        一、作者衔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作者为纽带,拓展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作家的生活和写作风格,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学习《猫》和《母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这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点,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两篇文章语言风格类似,都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且在描写动物时,惯于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动物的神态、动作甚至心理活动,使得动物形象活灵活现。然后,教师可以引出问题:“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为什么如此相像?”由学生主动引出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人之手,即老舍。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设疑引导:“老舍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有趣的文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以进一步引起学生对老舍的兴趣。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电子课件介绍老舍,包括他的原名、笔名、出身、主要人生经历以及人物趣事等,然后给学生推荐老舍的散文、话剧和小说作品,比如:《小动物们》《兔儿爷》《骆驼祥子》《茶馆》等,鼓励学生认真阅读,并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老舍作品的语言特点。通过作者的衔接,可以使学生顺利过渡到课外阅读的拓展阶段,并使学生对一些知名作家产生一定的了解。
        二、题材衔接
        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过程中,教师不妨以主题为纽带,为学生拓展相关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例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和《精卫填海》时,学生往往震撼于故事中新奇的想象和宏伟的画面,以及主人公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出我国古代的其他神话故事,比如《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等,并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神话所具有的浪漫的风格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革新、创造、爱民、征服自然等思想品质,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对神话题材的兴趣。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书籍,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搜集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与他人分享。而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课时,虽然这是一篇科学说明短文,但语言轻快、内容有趣,同样赢得了学生的好感。


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其他科普类的作品,原则是内容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文学性,比如《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等。通过题材的衔接,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找到自己独特的阅读喜好。
        三、内容衔接
        第一,衔接人物。人物传记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类别,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有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得以认识某领域的一些重要人物,比如一代领袖毛泽东,著名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等。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兴趣或敬佩之情时,教师可以拓展介绍该人物相关的文学作品。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学生感佩周总理年少志高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教师便可以详细介绍周恩来,并给学生推荐讲述周恩来事迹的作品,比如长篇纪实文学《走进周恩来》,也可以从《周恩来选集》中挑选一些内容简单的文章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对周总理产生更全面的认识。
        第二,衔接主题。语文学习教学具有德育功能,教材编写者在选文时会充分考虑文章的思想深度和价值,使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需要,从而给学生待人接物方面带来积极的引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当课文主题思想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颇具教育价值时,教师不妨以此为纽带,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例如,在学习《墨梅》时,诗中“梅花”这一意象容易赢得学生的喜爱,所以,教师可以拓展梅花相关的诗文,比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柳宗元的《早梅》等。引导学生对不同诗词中的梅花形象进行对比,总结梅花所象征的高洁、坚韧等美好品质。另外,《墨梅》的最后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诗人独善其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珍贵品性,同样也受到学生的喜爱,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含义相近的诗句,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找全诗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通过内容的衔接,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中心思想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
        四、情感衔接
        在小学语文阅读衔接过程中,教师不妨以文本中的一些情感为纽带,展开相关的文学作品。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有心灵的触动,得到情感的升华。例如,在学习《繁星》时,教师可以摘录诗中与母亲相关的句子。比如:“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让学生分析诗歌含义,交流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联想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时,教师便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拓展表现母爱的诗歌,比如,舒婷的《呵,母亲》,冰心的《纸船》《写给母亲的诗》;也可以拓展相关叙事散文,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深刻理解母亲的辛劳,并形成敬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意识。通过课文情感的延伸,可以保护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需要,找到合适的连接点,为学生搭建一座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得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