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有异 生生有别——浅谈备课中之备学生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潘锋
[导读] 教育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主体在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备课开始,就要真诚地关怀和了解每一个施教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的备足学生。

潘锋    合肥市瑶海实验小学  230011)
【摘要】教育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主体在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备课开始,就要真诚地关怀和了解每一个施教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的备足学生。
【关键词】备学生 分层设计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12-01

        经常听到老师说:“这个班的学生能力真弱,一堂课下来连对话都不会说”或者是“这个学生每次考试都拖后腿!”我在教学初期也是这样痛苦的抱怨着。与其消极的抱怨,不如积极的反思:为什么都是我教的学生,有的让我满意,而有的却不尽人意呢?在反思中,我发现原来自己在开始备课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他们不够了解,没有真正的把他们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中。
        一般的教学设计,只备了教学过程,以语言点的内容为主要形式,没有根据班级的不断改变,学生的参差进行调整;没有体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一关键的语言教学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讲解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应该是不太相同的。把相同的教学目标设定在不同的主体上是不科学的。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备课开始,就应该积极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认真的去备学生,体现出教学层次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化。那怎么样备学生?
        一、备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整体认知发展水平。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级,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形象的,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点的讲解、阅读分析则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可以掌握类似的知识内容。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老师的表扬。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好,但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应对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结合其身心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
        二、备学生,应熟知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
        1.班级规模的大小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传统的讲授法可能会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它有利于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对于人数较少的班级,则更适合于合作学习。通过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学习内容,学生之间的相互勉励、相互帮助,有利于在快速的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2.不同的家庭背景,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度、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也会不同。关注教育的家庭,孩子的能力相对会强一些,老师可在学生已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而对于家庭学习环境较差的孩子,将书本上的知识扎实地掌握,应该是最切实的。
        我在备《My family》一课时,情感目标的设定为爱家,爱爸爸妈妈。而在我所教的班级,由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较多,孩子大多由父母一方或祖辈照顾。考虑到这个因素,我就把情感目标改成了尊重和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个目标,对于这个班的学生既能够接受,顺利达到我的目标设定,又使他们稚嫩的心灵不受到伤害。
        三、备学生,还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



        明朝中期教育家王守仁说:“老师教育人就好像医生用药,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去开处方,药味须时时加减,如果不管什么病,都‘拘执一方’,其结果就‘鲜不杀人矣’”。教师应通过细心而长期的观察去了解你的每一片树叶,作为备课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了解到学生的差异性,在备课时就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从课前热身活动到最后的作业布置,都要精心设计,让每个环节都激发出学生“我能行”的自信。
        一、Warm-up环节中的区别对待。
        平时的教学中,课前有复习单词的环节,即说单词和写单词。能力稍弱的学生将单词用英语说出来;能力强的学生在黑板上拼写出该单词。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复习中来。开课伊始,就要让每个层次中的学生在教学的舞台上“闪亮登场”。
        二、Presentation及Practice中的因材施教。
        在新授环节,教师要找准教学起点。以旧知导出新知,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哪些语言点对哪一部分学生是重点,对哪一部分学生又是难点;哪些活动适合哪个类型的学生;哪些活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调动某些学生的积极性;哪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受到格外的关注。在回答课堂问题时,不能只注意平时学习好的白天鹅,而冷落了被忽视的丑小鸭。
        三、Consolidation时的灵活多样。
        在巩固阶段也要灵活多样,因人而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能力强者发展思维,能力中等者产生兴趣,能力弱者掌握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Homework的分层设计。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应该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针对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作业。A组作业“重基础,少变化,小步走”;B组作业“重能力,少综合,多应用”;C组作业“重创造,多变化,促个性”。如授完《My family》一课后,A组的作业是会用英语表达几位家庭成员;B组是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说出其特点;C组则是在完成前两组作业的基础上,设计出与任意一位家庭成员间的小对话。
        五、Assessment时的多元化。
        在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时,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位学生“横向找差距”,正确定位;“纵向看进步”,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努力及时的给予肯定、赞赏,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产生积极的“教师期待效应”。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学习感兴趣。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重视备学生,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到“课课有异,生生有别”。要精心的为每一个学生设计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撞击成功,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谢利民 《教学设计应用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2]蔡琼燕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策略新探》 《小学各科教与学》2009年1月
[3]冯敏瑜 《凸显“五性”绽放魅力——小学英语作业的有效性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 2009年3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