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范剑敏
[导读]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育,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至关重要的特殊时期。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其思维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已经初步具备主观性思考的能力,在学习中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也更加强烈。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范剑敏    广西省陆川县横山镇景范第31希望小学  537724
【摘要】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育,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至关重要的特殊时期。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其思维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已经初步具备主观性思考的能力,在学习中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也更加强烈。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41-01

        引言
        相对于小学学生来讲,数学这门学科是极为抽象化的,同时需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并且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以感性情感为主的,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多数也都是活泼好动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将教育方式进行优化,从而让学生提高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老师想要教好小学数学就应该要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应该对教学对象、教材、课外资料、教学设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都有清晰的了解、分析,以便在课堂上应对自如,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创造性思维通过对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本质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产生创新性想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常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独立思考中不固步自封,对事物进行探索创新的思维方式,求异性、独特性、灵活性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的求异性指的是思维见解要与众不同,如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不刻板学习数学领域中积累的一些知识解答思路和运用方式,而是在同种知识解答的过程,灵活使用多种解答方式,做到一题多解。思维的独特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定义、公式、法则策略等知识内容的学习不受传统学习方式和规则的束缚,对于知识的学习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超出常规的见解和运用。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刻板地对知识进行单一方式的学习,对知识的学习也不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2.1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水平比较特殊,教师就更加需要合理设置各个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参与进来进行独立思考。小学生对那些新颖、有趣的事物才会感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更多学生喜爱的元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2]。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形式可以将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促进了独立思考的实现。例如,在“条形统计图”知识的教学汇总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以视频和动画的形式,为学生直观展现全班学生的生日月份分布,并加入动态特效,运用鲜明的不同的颜色。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分析,学习效率更高,并且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2创建数学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学习的技能
        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主要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存在于一些真实的环境之中的教学情境,它会包含一些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数学的表征以及一些数学的操作空间等等。在老师创建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等等一些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规划。两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就是生活体验法以及模拟现实问题法。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书本、三角尺等等一些物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角和边之间的深刻含义。对于模拟现实问题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创设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老师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相关数学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开展一个“呼啦圈”的教学情境:如果4个学生可以被一个呼啦圈围住,老师要根据这样的先决条件进行问题的提问,让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计算。
        2.3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不能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应该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适当保留,将解答的方式教给学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些有技巧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答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相较于对公式或结果的死记硬背,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运用技巧和结论的推导过程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时候,独立思考能力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做好这方面的教学设计指导,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自主思考探究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陈妙葵.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J].试题与研究,2019(06):193.
[2]顾宣松.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8(07):192.
[3]覃明娟.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 2018(07):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