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张克妍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张克妍
[导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以文化在世界远近闻名。语文作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担负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背负传播文化的重任,此时应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优良品质,心中有传播文化的使命感。本文就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展开探讨。

张克妍    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753200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以文化在世界远近闻名。语文作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担负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背负传播文化的重任,此时应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优良品质,心中有传播文化的使命感。本文就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18-01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接受教师“单向输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单向的“输出”为主,学生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习惯了接受教师的课堂总结,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输出教学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会导致语文的课堂教学难以有效输出,学生很容易出现模棱两可的知识。学生习惯教师的课堂输入,便会变得懒散,习惯接收教师总结的知识点,也不愿再花时间去探讨,不懂得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会等着老师上课进行讲解,导致学生语文的学习变得被动,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不利于学生语文的长远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感悟与思考,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从而对之后的教学计划进行整改。
        (二)学生缺乏自信,不敢提问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所有学生都理解并接收知识,必定会有小部分学生产生疑问。可当在课堂上教师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时,质疑的声音会被大多数已经理解的学生的声音淹没。这就会导致对教师的教学有疑问的同学开始自我怀疑,是否与其他格格不入,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语文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降低,学生课堂效率不高。而当大部分学生都理解知识点后,若只有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是否因此而批评自己产生了激烈的自我斗争,最终因为害怕而退缩,不敢产生疑问。久而久之积累的疑问越来越多就会导致小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减少,成绩下降,恶性循环,过后再想要去解决问题就变得很困难。所以教师应该主动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帮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踊跃提问,耐心解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二、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采用文化深入作品意蕴的渗透方式
        在知识新常态背景下,教师想要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出自身优势,以及提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效果。


就必须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合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丰富的道德理论和古人价值观,丰富语文教材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渗透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深入作品意蕴的渗透方式,以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渗透方式的引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意蕴,明确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劝学》相关内容时,为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深入讲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和文字意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在讲解“学不可以已、学也者,固学一之也、用心一也”等相关文字含义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要拥有修养和品德气质;其次,在学习期间,要将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作为学习方向;最后,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专一的品质。这些是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将文章隐藏的传统文化内容充分挖掘出来,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启迪,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素养和学习品质。
        (二)多种分类阅读有机整合,层层推进教学
        这个世界中任何东西之间都是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虽然不同诗人、不同朝代、不同题材的古诗歌看似没有联系,其实当对它们进行分类时,就会发现诗歌也是相通的。例如,在渗透中华乡村文化时,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可以和王维的《渭川田家》一起讲解,都是山水田园诗,让学生体会同种题材的诗歌在表达对山水田园风光喜爱时所用的不同写作手法,这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典诗歌。再如,在渗透中华文化旷达之心时,苏轼的《念如娇•赤壁怀古》可以搭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苏轼不仅仅有豪迈的一面,也有温柔婉约、深情款款的一面,能够让学生更立体的去了解作者,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从文章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宽容”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以帮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例如在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个关于“负荆请罪”的背景故事进行铺垫,随后让学生讲述自己被别人宽容或宽容别人的事情,最后引出《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的讲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意思和其中悟出的思想,并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以起到有效阅读的作用。
        三、结语
        语文是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其实就是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让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系家国情怀的重要媒介。语文的学习不能忽略文化的渗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传承中华文化为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成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研究[J].高考,2021(08):105-106.
[2]余红英.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2):119-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