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素养,指向发展——例谈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许亮
[导读] 在浙江省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亟需开发出一门或多门旨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因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前期调查情况,采用行动研究法完成“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对资源开发过程做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许亮    浙江省义乌中学  322000
【摘要】在浙江省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亟需开发出一门或多门旨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因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前期调查情况,采用行动研究法完成“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对资源开发过程做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26-02

        在浙江省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技术学科的课程资源匮乏且质量参差不齐,课程资源更新较慢且无法与时俱进,学生难以快速的从现有课程资源中获取所需信息。此外,新高考要求信息技术老师能快速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轻负高效的传授给学生,但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而课程资源的匮乏为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14年教育部明确要求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标准。因此,除常规课程之外,信息教师亟需开发出一门或多门旨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如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如何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需要关注与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与建议,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发“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的相关资源。
        一、信息技术选考课程需求现状分析
        对课程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前需要对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义乌中学高二高三技术选考学生开展“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需求调查,以期为后续课程的设计开发提供有力保证,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问卷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你是否有兴趣参加“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 A.很有兴趣 279 66.4%
 B.比较有兴趣 113 26.9%
 C.一般 28 6.7%
 D.没有兴趣 0 0%
        2.你认为“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对你的学科
        能力培养是否有帮助? A.很有帮助 267 63.6%
 B.有帮助 107 25.5%
 C.不清楚 46 10.9%
 D.没有帮助 0 0%
3.在“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中,你希望提高
哪方面的能力(多选)? A.利用数字化平台解决问题的能力 109 25.9%
 B.合理运用信息系统的能力 73 17.4%
 C.拆分、解决问题的能力 396 94.3%
 D.信息处理的能力 207 49.3%
 E.其他 35 8.3%
        4.你认为在选考上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突破(多选)? A. 信息技术基础 56 13.3%
 B. OCR、Word、Excel 119 28.3%
 C. 字符编码与Access数据库 227 54.0%
 D. Photoshop、GoldWave 209 49.8%
 E. Flash 359 85.5%
 F. VB程序设计 413 98.3%
        可以看出93.3%的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保有兴趣,89.1%的学生认为这是有帮助的,且学生最希望能提高拆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认为在选考上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为VB程序设计,但其他方面选择的人数也不少。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1)核心素养层面:问卷第三题的选项分别对应了核心素养中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和信息意识,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在课程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
        (2)操作层面:几乎超过一半的学生都认为在字符编码与Access数据库、Photoshop、GoldWave、Flash等上存在问题,恰巧这些都是需要上机实践后才能掌握的知识点,证明他们对软件的相关操作还不够熟练,在课堂中可以多以上机来辅助教学;
        (3)思维层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VB程序设计是一个难点,说明他们在此类问题上还未形成系统的解题思路,计算思维仍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笔者将基于学生现阶段的诉求,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对“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



        图1.“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开发步骤
        二、信息技术选考校本课程建设实践
        (一)课程体系
        “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是采用行动研究法,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普遍特征建立的课程体系,具有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内容,主要开发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研究,在问卷调查等的基础上,提出“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设计原则及模板,并进行开发的实践;(2)测试试用后对课程进行修正,根据教学实践的效果及师生意见进行优化和改进;(3)改进后再次进行教学实践,再次征询师生意见,不断修正,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笔者发现近几年高考学生得分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二:知识掌握不到位以及解题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不到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解题模型,如选择题可分为概念类、操作类、计算类、逻辑推理类、程序语言语法类等;非选择题看分为操作类、逻辑推理类、程序语言语法类、问题解决类等,并依据不同题型的特点总结相应的解题方法,如阶段分析法、概括归纳法、逻辑推理分析法、思考质疑法、提纲挈领法等,将这些方法整合融入进“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资源中,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关课程资源的分类如图2所示:
        图2.“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资源分类
        (二)课程内容
        依据前期调研中获得的问卷数据和以往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开发了一系列的课程资料,分别有《作业本》、《信息技术基础部分》、《VB算法选考部分》、《名卷精编》、《知识专题》等。同时为了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每一份资料中都有对应的知识梳理、例题分析、知识积累、试题精选以及本章小结等环节,现以信息技术基础部分中的第七章——VB程序设计基础为例进行相关说明。
        (1)知识梳理。联通主义学习观要求在资源设计时能将不同的知识节点进行联通,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的溶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完成复习任务。虽然在之前的新课学习中,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各章节的基础内容,但知识都较为凌乱而片面地分布在学生的脑海中,无法形成一张有效的知识网络,而知识梳理可以将相关知识系统化、精简化,从大量的知识点中找到连接的中心节点,去掉不重要且重复的内容,突出知识的重点和关系,使学生看到如变量这一知识点,立马能想到变量的说明、数据类型的表示和转换等方面的内容,加深记忆并提高复习效率。此外,知识梳理还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避免遗漏一些重要的关键节点,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2)例题分析。例题分析不仅能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能搭起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提高拆分、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尤其在一些逻辑推理类的题目上。在例题分析的撰写时,应主要关注“如何拆分、分析题目”,“如何寻找题目的切入点”,“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解题”等方面,强化解题的思路,使学生看后能在类似问题上模仿练习,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3)知识积累。知识积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学生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为了写出一段代码,还应拥有调试运行程序的能力,而知识积累部分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系列错误提示的原因,在程序运行出现问题时,他们就可以根据解题的需要,自行查找出错的原因、分析解决的方法,并完成程序的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书本以外的知识,也能将收集信息的意识渗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使核心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
        (4)试题精选。试题精选的内容主要选自或改编自各地联考中的典型题目,学生可以自行完成练习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巩固,找到自身存在的知识漏洞并弥补,最后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学生通过知识梳理部分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和整合,再经过例题分析了解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计算思维,并根据知识积累环节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信息意识,最后通过试题精编部分完成巩固复习,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快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
        (三)课程特点分析
        (1)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尤其是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因此,在课程中安排知识梳理和知识积累两个模块,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信息,并对所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其核心价值,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从而培养信息意识的产生[3]。此外,算法问题的求解通常要求学生要以抽象思维的方式,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抽象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模型,寻找问题的内在规律,并将已有的解题思路迁移到相关问题的解决中,最后将所有的解题规律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类与整合,形成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机整体[3]。课程中的例题分析与试题精选模块就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例题分析部分从问题的分析抽象入手,“手把手”教导学生如何找到此类问题的内在规律,并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可以通过总结迁移,在试题精选中进行巩固提高,提升计算思维。
        (2)聚焦方法指导。本课程的编排始终贯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思想,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培养。比如知识梳理这一模块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个知识体系中,这一方法不仅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大有帮助;例题分析则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拆分问题,如何使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知识积累是对现有方法的补充和丰富,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思路;试题精选则是评估学生方法掌握情况的手段。所有模块都聚焦方法的指导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积,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提供帮助。
        (3)贴近学情,符合考情。“高中信息技术选考重难点突破”课程的开发是建立在学生现阶段的需求和选考得分情况之上的,通过对目前选考学生现状和高考得分情况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学生除了存在核心素养层面、操作层面和思维层面这三方面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掌握不到位的现象。因此,本课程通过设立知识梳理、例题分析、知识积累、试题精选四个模块,一一对应改善以上提出的问题,如知识梳理部分着重关注学生知识点掌握不到位的现象,例题分析部分思考如何发展学生拆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对应问题的解题技巧,知识积累部分聚焦学生上机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帮助知识的理解与扩展,最后试题精选部分则是为了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所有模块的设立都围绕着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展开,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总结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过于死板,这就要求教师能以学情考情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可以通过知识梳理、例题分析、知识积累、试题精选等模块,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解题思路,并学会迁移使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逐步完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兰芳.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廖青.基于行动研究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7(22):36-39.
[3]解月光,杨鑫,付海东.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分级[J].中国电化教育,2017(05):8-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