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王春霞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王春霞
[导读] 近年来,中国新课改在持续进行,与此同时,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加被大家所关注和重视起来。而在语文知识和能力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非常关键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学习能够为语文知识的熟悉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对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王春霞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四中学区靖海完小  山东  威海  267307
【摘要】近年来,中国新课改在持续进行,与此同时,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加被大家所关注和重视起来。而在语文知识和能力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非常关键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学习能够为语文知识的熟悉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对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能力;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98-02

        1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1.1教师的重视度不够
        尽管新课改在持续推进,总体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但是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其教学方法和模式依旧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他们大多数都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背诵和抄写方面,而这些正是学生无法真正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原因。反之,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也导致部分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这对语文学科的长期学习和发展没有很大帮助。
        1.2阅读教学课堂开展范围窄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强调学生自身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性。例如,一些课堂自主学习时间的安排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交流分享,从而更加体会到语文课堂开展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的主体地位逐渐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需要学会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融入阅读课堂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分配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较多,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都会顾及课堂时间限制问题,他们将阅读能力训练放在课堂开始的一小部分时间,其他课堂时间也更多地关注课本知识讲解和理解。
        1.3阅读娱乐化倾向
        当前部分教师对阅读任务的安排都较为随意,在学生印象里的阅读范围也非常广。部分学生对阅读材料和内容的选择都偏向于娱乐性质的阅读材料,其内容大多数没有很大的借鉴和思考深度。此外,随着互联网图书的普及,学生接触手机的平均年龄也都在提前。娱乐八卦、网络小说、时事新闻等在小学生的日常知识涉猎中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这样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生的学习意愿。据调查表明,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对国内外名著、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产生排斥,而他们也更加愿意去阅读一些成堆的网络小说。
        2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堂阅读辅助
        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信息化设计,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扫清阅读障碍。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堂阅读应用中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等内容进行展示,也可以用屏幕标记读音的方式扫清阅读障碍,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小学生阅读提升工作。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涉猎篇幅较长的阅读文本,因此阅读的兴趣有所下降,特别是遇到生字词时形成了阅读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阅读文本中的内容转换为具体的图片资料,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实现对教材文本的层次化解读。


如第4自然段写了“家里和街上一样冷”,教师可以准备图片+视频素材,展示天寒地冻的场景,同时准备图片展示“最大的裂缝用草和破布堵住了”的场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屋里与街上一样寒冷,帮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理解文章的含义,同时在涉及火焰、暖烘烘、闪烁等词语时,教师可以将阅读的文本内容转换为图片资料并在大屏幕上标注文字的拼音,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总之,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教师可以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字含义并构建阅读的场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语文阅读的内容。
        2.2改变传统观念,尊重个体差异
        世界上并不存在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习惯性地运用灌输式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就会直接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将文章的答案以及文章的内涵直接传授给学生,没有重视学生之间具有的个体差异性,这会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以及个性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教师要学会转变自身教学观念,首先要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突出学生所具有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贯彻落实生本理念。
        2.3教会学生更多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内容分辨指导,让学生更加明确地意识到阅读内容选择的重要性,这样能够大大减少学生阅读选择的迷茫感。学生在读物选择的过程中会选择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书籍,而不是纯娱乐性阅读。另外,教师也可以积极推荐一些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书籍,将其作为课后阅读安排。教师要鼓励学生积累一些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写作知识的储备,非常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学习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2.4加强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开始初步涉及写话到仿写、缩写等习作转移,在仿写、缩写等习作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身阅读的不足,在阅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和思路,从而取得读写结合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续写故事”习作课为例,续写故事是对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进行分析,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完成习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续写故事,对故事续写找不到思路和写作的方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对自身的价值。在续写故事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几篇经典的范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这些范文写的故事、表达的主要内容,从而发现续写故事的思路有哪些不同,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习作的特点,在阅读中寻找习作的思路,进而写出一篇好的故事续写。而读写结合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到阅读对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
        2.5拓展课外阅读,丰富阅读知识
        小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学指导过程中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经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比如,组织学生去图书馆。让学生自主挑选感兴趣的书籍,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他们推荐一些学生适合的读物,如《绿野仙踪》《环游世界八十天》。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书籍中提升阅读能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会对学生文学修养的上升以及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教师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通过一些优秀读物的推荐和引入,让学生产生对阅读能力提升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强调科学阅读和高效阅读,这样能帮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玲.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1):16.
[2]杜菊梅.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新课程, 2020(47):166.
[3]王丽妮.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0):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