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李俊士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李俊士
[导读]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这门课程使学生掌握与师生相处的原则,使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团结互助,树立良好的诚信文明素质。对此,本文探讨了小学德育与法制生活的教学策略。文章探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俊士   山西省吕梁离石区呈祥路小学  山西  吕梁  033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这门课程使学生掌握与师生相处的原则,使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团结互助,树立良好的诚信文明素质。对此,本文探讨了小学德育与法制生活的教学策略。文章探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13-01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学科,现阶段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那么,如何将生活化教学策略融合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呢?
        一、融入生活化素材,增强学生课程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场景的融合,保证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生活化,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比如,学习《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课程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一颗感恩的心,并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能力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播放了一些有关亲子关系的视频,比如“小男孩吵架,想吃零食,但他妈妈不买;孩子们想在动物园附近他不让动物在远处。针对以上两个情节,老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长没有实现孩子的愿望,让学生分组讨论内容。经过讨论,学生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允许孩子吃零食的原因是零食含有很多不健康的物质,孩子吃太多容易生病;孩子们不允许近距离接触动物的原因是他们担心动物会伤害他们的孩子。在这方面,学生们也可以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盲目纵容。父母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很多方面,所以当父母阻止孩子做某事时,都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这些生活化的案例,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父母减轻生活负担。
        二、设置情景模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中,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教学方法,选择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入课程情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解决问题,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学习《我和大自然》课程内容时,教师准备的第一项活动为“谈我喜欢的动物”,设置的故事情景为“小明与狗,小明在家中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名字叫作“小不点”,小明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小不点”,你们说小明会怎么介绍“小不点”?在情景引出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切近生活的情景人,让学生介绍自身与动物的关系,回顾自己生活中喜爱的动物,抓住动物的特点及饮食习惯等进行描绘,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动物,加深学生对动物之间的情感。教师利用源于生活的内容,激发学生“同处蓝天下”的共存感,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存在能让自己的世界丰富多彩。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善待动物,引导学生讲解自己与动物的故事后,也能说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义,让学生形成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发掘生活素材,活化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以我们的校园为例,直观地打开生活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发现者,走进现场直观感受校园环境,让学生获得好奇心驱动的丰富生活素材,将图书内容与校园现实进行比较,实现高效整合知识和生活。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巡回游路线,让学生先观察学校走廊环境,引导学生观看学校功能室,最后带领学生进入操场。在引导学生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语言和行为上进行引导。生活即课堂,在学生对操场及学校功能室参观后,围绕学生的记忆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内化。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功能室及操场参观后,对其中的哪个地方记得最清晰?”学生回答:“医务室,那是我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操场印象也很深刻,那是我们最想去的地方。”学生对校园认识并不全面,部分学生存在走马观花的情况,对此,教师可通过生活剧场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先为学生讲解一个故事:“有一天,班级中来了一名新的客人,她对这个学校非常陌生,需要有人带领她进入学校参观,小明毛遂自荐,带客人参观,但他只能找到操场和教室,其他的路忘记如何行走,你们能帮助他带领客人参观吗?你会怎样规划路线带领客人参观呢?你能说出功能室的作用吗?”教师在讲解故事及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扮演向导、客人、小明,在课堂上完成模拟演练。生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动力源泉,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度进一步提升,将学习的知识回归于生活,同时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生应当尽早熟悉校园环境,成为学校的主人。
        四、引入生活案例,调动学生思维
        教师规划的情景为“安全地玩”。教师进入课堂后引出情景:“我在课间看到有的同学在玩指尖陀螺,你们对这个玩具认识吗?这种玩具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你们知道吗?”教师让一位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进行观察。学生会观察到指尖陀螺这种玩具较为尖锐,容易导致学生的手指被划破。进一步引导,“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行为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我和同学在过马路时喜爱相互打闹,有时会撞在他人身上,也会不小心摔跤,这种行为也存在安全隐患。”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安全警示牌吗?”学生回答:“过马路时,抬头会见到红绿灯,这也是一种安全警示,若前方有施工工地,也会摆放安全警示牌。”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能领悟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在案例中带领学生思考问题,能触动学生心灵,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精神层面,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道德与法治作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纪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教育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生活知识有深刻的思考。学生对生活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教师以此为出发点,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有助于营造高效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海莲.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J].试题与研究, 2020(24):60.
[2]黄胜男.浅析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31):72.
[3]薛秋勤.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0(09):92-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