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陆美娇
[导读] 所谓思维导图,即由某中心主题向四周发散的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借助图形及色彩所带来的形象化效果,契合人体大脑的神经元结构,进而起到良好的联想以及记忆效果,因而是一种比较实用且有效的思维和学习工具。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走入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的教学活动而言,思维导图更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各学科纷纷探索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陆美娇    广西省南宁市马山县永州镇中心小学俊龙教学点  530607
【摘要】所谓思维导图,即由某中心主题向四周发散的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借助图形及色彩所带来的形象化效果,契合人体大脑的神经元结构,进而起到良好的联想以及记忆效果,因而是一种比较实用且有效的思维和学习工具。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走入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的教学活动而言,思维导图更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各学科纷纷探索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对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思维导图;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77-01

        引言
        思维导图是将相关知识以图像、颜色、符号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架构,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既存在不断自我进步、不断自我优化的一面,也存在着动力不足、教学方法老旧的一面,小学语文内容范围多、教学时间不足,以及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压力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知识水平高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指导下,学习水平高的、学习方法好的小学生,思维开发的效果更为明显,能够表现出较好的知识巩固、举一反三、查漏补缺等学习效果,教学可以培养出有着较好小学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课后自我语文能力提升意识的优秀学生。甚至有一些学生在不断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寻找到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并将该方法有效地应用到其他课程中,持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理论实践提高低年级小学生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对语文知识和规律的认识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转化为真正的语文应用能力。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加强低年级小学生语文知识的练习和实践,不断巩固和提高,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果断地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去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阅读、思索、记忆和巩固,同时提出疑问,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大胆求索的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存在很多类似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将类似知识点归于一类,用类似的观点来研究,先求同,再求异,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在很大程度上能减轻学生的压力,并提高他们的记忆速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置统一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按照思维导图各节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借助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二)运用于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就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出题人意思。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促使学生在考试和做题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文章时具有自己的解题思维。例如,在讲到《颐和园》时,这篇文章总共有六个段落,文章结构是典型的总分总形式,第二段到第五段分别从长廊、佛香阁、万寿山等不同角度介绍了颐和园的壮阔景象,各个语段结构基本相似,因此教师在采用思维导图的讲课方式时,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给每个队伍分布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探索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工具,能够通过搭建网状框架知识系统图的方式来有效传授语文知识内容。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主动绘制网状框架知识体系结构图,这对于学习小学语文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及有效的可行性。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高效应用,需要教师根据真实的教学实践情况,深入思考思维导图有关理论知识与小学语文内容,改善教学方案,勇于突破旧模式的束缚。教师应当在主观上避免描述性文字的大面积摘抄以及空洞知识点的讲解,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优秀的案例为小学生们展现知识点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描述性的语言与空洞的知识点需要利用精练的提示性短语或者图画来替代,以实现化繁为简的教学效果。面对部分不喜欢图形课件的学生来说,建议使用关键词来替代图形或者图画,也可以用简笔画来替代复杂的结构图,只要内容充实脉络清晰,就可以达到思维导图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结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来,采用多样的方式提升思维导图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霞.浅谈思维导图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综合版), 2018(11):51.
[2]郭梅玲.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54.
[3]关静敏.思维导图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J].新课程(综合版),2018 (07):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