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学科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英语浸入式教学《Properties of Air》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梁瑞静
[导读] 新版《英语课程标准(2017)》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首次被明确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思维品质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既是学生的关键能力也是必备品格的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将难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梁瑞静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摘要】新版《英语课程标准(2017)》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首次被明确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思维品质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既是学生的关键能力也是必备品格的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将难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英语教学;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85-02

        新版《英语课程标准(2017)》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首次被明确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思维品质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既是学生的关键能力也是必备品格的体现。我也尝试在日常的英语课中加入思维品质训练的一些教学活动。比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说出更多与该话题相关的词汇,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听说课中,我会创设某个与学生实际生活非常贴近的情景,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传统模式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英语,机械记忆和简单的背诵难以提升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创设真实的情景,提出真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运动知识,发散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每学完每个单元之后,我会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以该单元话题为核心,将本单元与话题相关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将知识进行内化。并有效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提升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
        除了常规的英语课之外,在浸入式英语的教学中我对思维的渗透考虑的更多。浸入式课程是我校的实验课程。七年级浸入式地理和八年级浸入式物理,都是用英语去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少了语言词汇句型的操练,多了学科知识的探索。我们采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课中我们用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思维的碰撞,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下面将以八年级浸入式英语课程《Properties of Air空气的性质 》为例,探讨英语学科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结合浸入式英语教学实践和学思维教学研究学习经验自主设计的一节课。选择了空气的属性这一课题,从物理的层面来探究空气的性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空气的性质以及具体空气某些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通过提问—探究---得出结论这样的步骤来建构知识,初步学习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
        1. 本节课学生将重点掌握以下词汇:
        property, compress, take up space, tissue, tilt, experiment, hypothesis, colorless, odorless, tasteless, vertically, blow up, syringe, piston, release, pressure,conclusion
        2. 掌握空气主要的属性和特点。
        学习能力
        1.了解空气主要属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对科学实验及实验报告有初步的了解。
        思维能力
        1.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文化意识
        学生将了解到他们应该从实验中得结论而不是只凭想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空气的属性及日常生活中得应用
        2.在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
        以参与、探究、解释、评价为主的5E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拿出两个空矿泉水瓶(其中一个底部有不易发现的小孔)及两个气球,将两个气球套在瓶口并置入瓶中,请两名同学来吹气球比赛那个瓶中的气球吹得大。此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我特意邀请一名强壮的男生和一名弱小的女生比赛,并请同学们猜谁会赢。故意将底部有孔的瓶子给女生,结果女生的气球吹得比男生的还要大,同学们感到不可思议,纷纷猜测原因。
        设计意图:引起认知冲突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空气的性质
        1.空气无色无味
        为了解开刚才气球的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子里除了气球还有什么。请他们闻一闻、摸一摸,是否能够感到空气的存在。通过体验得出空气的第一个特点无色无味。之后,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请学生小组探讨,既然空气无色无味,怎么样才能证明空气真的存在呢?请小组分享自己找到空气的方法。预设的答案有:拿塑料袋捉空气、拿书本扇风、把气球吹大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2.空气可以流动
        教师分享一个自己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拿书在以为同学面前扇动几下问该同学有没有感觉到什么。学生回答感觉到有风。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能感觉到有风?提问空气可以流动吗?请同学举例回答。接着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利用空气流动这一属性可以做什么?
        设计意图:将知识迁移到生活
        3.空气有体积
        请同学们思考空气是否有体积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老师介绍如何做实验以及如何设计实验报告。教师演示实验。将一团干燥的纸放到杯子的底部。将杯子倒置垂直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请同学猜测纸是否会变湿。将水杯垂直提出并取出纸团,请同学检查是否浸湿。并请同学思考纸为什么没有湿。引出空气的第三个性质—空气有体积。如果将杯子倾斜着放入水容器中,纸团会湿吗?(会,因为水会将杯子中的空气挤出)
        请同学们思考刚才的吹气球比赛,为什么男生的气球吹不大?怎么样才能帮助他把气球吹大呢?(瓶子扎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
        4.空气能够被压缩
        请同学们思考“空气是否能够被压缩?” 给学生发实验器材—一只针管,一块橡皮,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步骤先猜想,然后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请小组分享自己的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
        请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空气可以压缩这一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5.空气有压力
        请同学到讲台根据老师的指示做实验。将吸管放入装水的容器中,用拇指堵住吸管上端,将吸管提起。同学们会看到水在吸管中不会掉落。松开拇指,水滴下。
        请同学们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
        三.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空气的哪些性质。在PPT上展示一些图片,请同学们判断分别应用了空气的哪一条属性。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能将知识应用到实践。
        四.课后作业
        利用互联网探索空气是否有质量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上所学习的探究方法来设计实验,实现知识的迁移。
        五.课后反思
        实践证明孩子们很喜欢这节课,他们在课堂上思维非常活跃,给出了很多我预想之外的答案。老师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是“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核心所在。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思维化、思维层次化,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与“思”相结合,“传授型课堂”向“思维型课堂”转变,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让教育回归到育人本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9-36.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