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散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李坤英
[导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蕴含丰富的文章,其中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强烈丰富的情感,有生动优美的词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其中优美的意境,感受美与丑的对比。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李坤英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民族实验初级中学  444324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蕴含丰富的文章,其中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强烈丰富的情感,有生动优美的词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其中优美的意境,感受美与丑的对比。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散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95-02

        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或色彩明丽,或优美绝伦,或黯淡萧索,都体现出了深邃动人的意境,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教师应该借助想象的翅膀,把沉默的铅字化为激情的语言,把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优化散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从广度和深度去领悟文章,获得审美体验,陶冶心灵,提升品位,健全人格,享受诗意的的人生。
        一、引导想象,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解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荷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突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光与影,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音画对位,充满诗情画意,闻者心驰往之。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之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故都的秋》,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景驭情,以景显情,情景交融。如何引导学生借助表面的“景”深入挖掘其中的情呢?可以抓住文章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作拓展式的再造想象。文中有这样一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可以抓住这        一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你看,有一位身穿长袍,脸孔瘦削,脸上总带着一股落寞之意的文人,捧一碗浓茶,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偶尔也抬眼望一望碧绿的天色,又静默下来。眼神专注,又似若有所思,也许,正一点一点细数着槐树底下漏下的日光吧!另外,作者想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立意、情感,与文章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达到了水乳交融、完美融合的境地,那么文章中的情景具有了某种象征的意义。如巴金《灯》中的“灯”,许地山《落花生》中的“落花生”,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中的“地下森林”,屠格涅夫《门槛》中的“少女”和“门槛”,高尔基《海燕》中的“海燕”,等等。
        二、咬文嚼字,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想象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荷塘上的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荷塘上的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深入文本,感悟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是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帖的寄托,它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欣赏散文,就是要透过语言表象,深挖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如叙事散文中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而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作者的记人和叙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让学生感悟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举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影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但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 ,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
        四、开放思维,理解散文的哲思美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挟进了抒情议论,明清小品散文把情思信息慢慢张扬开来……,以下至今,才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拙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散文的鉴赏,要注重于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考,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总之,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参考文献
[1]余林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读写算.教研版》. 2014.01
[2]祁俊秀.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学周刊》. 2018.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