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声声悦耳——优化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蔡敏
[导读] 朗读时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基本训练方法,朗读的内容不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样也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进行认识与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提高。因此朗读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但传统教学过程中,朗读所展示的成效参差不齐,现在老师对于朗读教学指导过于单一、落后,不能充分且有效的发挥朗读的作用。本篇文

蔡敏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小学校  四川  成都  610103
【摘要】朗读时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基本训练方法,朗读的内容不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样也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进行认识与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提高。因此朗读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但传统教学过程中,朗读所展示的成效参差不齐,现在老师对于朗读教学指导过于单一、落后,不能充分且有效的发挥朗读的作用。本篇文章将从小学低段朗读现存问题与新的改进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并研究。
【关键词】优化、朗读、低端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62-01

        引文:朗读,是将书本上的语言文字用清晰响亮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抑扬顿挫,轻重急徐的语调来描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目标所要求具备的能力。
        一、现存问题
        1、传统小学低段语文朗读讲究课前预习,通过预习朗读去认识课文中的生词、生字,继而再认识文章意思与主旨。在我们看来这种方法反应了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指导时间的不足,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式,加上老师指导时间的不足以及文章中穿插着不熟悉的生字、词。这样直接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语文阅读达到读懂文章的地步。反而这样只是未来追求一个表面现象会导致语文朗读最终流于形式。
        2、教师对语文朗读的不重视。我国教育方式一直为“应试教育”,所以在小学时期,老师们的重点就放在了对文章的讲解这方面,真正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尤其是一些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师,对朗读的重要性不太清楚。虽然讲解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是这种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进行被动的接受。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可是学生并不能全面且自我的认识与理解文章。更何况一味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与厌烦,增添了另一种教学阻碍。
        3、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和摸索,从而研究出朗读的技巧。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发挥的是导师的作用,即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指导。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更多时候教师仅仅只是下达一个“朗读全文”的要求,学生的朗读能力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朗读的兴趣,教师的指导自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二、新的改进
        1.注重情境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兴趣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单纯地机械式朗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朗读指导优化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让学生具备朗读的兴趣,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的心参与进来带有感情的去朗读。而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出一种情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朗读的过程中来。比如在小学有一篇文章《王二小》这一文章,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几位学生分别演绎文章中几位不同的角色,然后将文章的对话部分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涵,了解到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而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朗读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点,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2.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需要被重点关注的问题。低段学生一般年龄比较小,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本身就有待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比如在在学习《日月潭》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先进行提问,例如问学生是否去过一些景点,景色是怎样的等。然后再进行对整篇文章的朗读,完成朗读过程后可询问学生,通过文章了解到了哪些景色,然后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例如如何朗读能将景色体现得更加突出等。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了解到朗读的真正方式,从而提升朗读能力。
        3.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在文章后有朗读全文的要求,作为教师就要先对文章进行朗读。因为学生本身的朗读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一味安排学生进行朗读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先进行朗读,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哪些读的好的地方等。而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交换意见,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想法,而学生可以学习到教师的优点和长处。这一过程便于教师的指导工作开展,也能让学生将这些优点运用到自身的朗读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的教学重心也应该更偏向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尽管在现阶段的朗读教学中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影响了朗读指导的开展。但是分析这些问题,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方面。因为无论是哪种指导方式,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沟通。所以教师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方面可以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们要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将优秀的方法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之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艳.如何让语文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J].黑河教育.2013(05)
[2]孙娟.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J].小学教学研究.2014(10)
[3]张小光.培养低年级语文趣味课堂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中).2011 (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