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钟恒妙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钟恒妙
[导读]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基础的开端,对每一位小学生的行为品性都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生活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一种形成阶段。教育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作风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主题班会等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习惯。基于此,对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钟恒妙   广西岑溪市三堡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基础的开端,对每一位小学生的行为品性都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生活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一种形成阶段。教育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作风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主题班会等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习惯。基于此,对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24-01       

        小学阶段是学生受教育的良好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错失对孩子的教育,在以后的阶段再施以细致的教育也只能触及表面,事倍功半,甚至难以补及。从小学阶段则进行德育生活化教育,有计划地步步实施,实现品德素养的升级。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况
        当前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况主要表现为教育工作者按照成人模式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只是简单地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对孩子进行授课。这种理念不但不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学生接受新兴道德观。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课本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并没有做到深入了解以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不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宣读简单的几个人物故事就能解决的。教师作为仅次于家长接触孩子最多的人物,为人师表,其自身的行为作风及道德素养也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与此同时,他们对道德的文字定义强行灌输给学生,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对道德的切实应用也就显得无所适从。
        二、探索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的基本现状
        (一)探索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的必要性
        小学生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其在生活中的无限小事中所积累的道德财富,而这种资本的增值来源于周边复杂多样的神经系统刺激。良好的道德品质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体,但却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由此可见良好的道德品行至关重要。而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所谓的优良品质,这才是教育问题的核心所在,这就体现了探索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的必要性。学生的素养在生活中受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周边环境,同时,后天的教育及矫正也可以起到相关作用,而后天作用的发挥则在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培养。小学生教育看似一份简单工作,但是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这也为学生塑造一生的良好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德育生活化的途径探索极为重要,这一实效的执行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上的道德理念,从原始的说教理念转换为实践层面。生活中的细节并不亚于课堂上对典型人物事件的剖析,正是这种生活中的小事件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孩子的行为与生活方式。营造一个高素养的生活环境,可以实现学生的德育生活化,脱离课本文字知识的教学方式,落实于具体的生活中去实践执行,才能体现出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深层理念。
        (二)探索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
        在已知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对小学生德育生活化途径的探索又是一道难题。目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三方面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对政治理念的偏向、对日常生活行为的忽视以及道德文化氛围营造的冷落。探索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中对生活日常行为的忽视是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切实培养的重要因素。小学生正处于自己独立生活的过渡阶段,对很多新知识的理解都不到位,因此才容易在实际生活中做出违反道德理念的事情。即使在小学生做出此类事件之后,他们也并不会在主观意识上认识到这是有违道德观念的。教师在生活中的具体小事中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进行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的最佳手段,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把具体的书本道德规范落实于具体生活之中,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一定作用的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氛围,这无疑也是促进学生高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学校是学生活动仅次于家庭的主要场所,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力度,可以很大效益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文化阅览室,或者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配置相应的、与道德有关的名人名言,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生活化教育。
        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这一个教学目标,首先要把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进日常教学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通过不断的积累,这些感悟将会转化为思想道德的意识,而这种转化来的意识将会对学生的行动以及思维产生非常大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去了解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还有他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感悟,并且把学生们的感悟融入进教学之中,作为教学的内容,促使教学与生活能够更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在进行“发现自己的潜能”这节课学习的时候,老师可先让学生把发现自己潜能的例子举出来,有的学生说自己通过阅读课文,发现自己在语言上非常有优势,还有的学生说自己通过写作,发现自己非常有写作天赋等等。把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同时还能够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小学生刚入学之际就应注重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能否对学生道德教育做到具体实施,关键因素在于教育工作者是否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不仅在课本知识中,也应步入实际生活中去深刻体验。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性格的分析,做到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切实抓紧学习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小学生的高度模仿能力决定其易受周边环境影响,因此在平时就应做到强化训练,使其受到良好教育。
参考文献:
[1]裴丽丽.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浅谈小学教学中生活化德育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8):139.
[2]黄梅.小学德育新课程要生活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Z2):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