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魏玉苗
[导读] 现代化教育强调要用“素质培养”取代“分数至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建立的有效引导,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和环境,锻炼综合素质。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增强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效果,正是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在平等畅通的教与学关系之中,学生不仅能够多角度看待问题,更能够获得学习主动权,对学习内容投入更多热情。本文以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对提升师生互动效果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魏玉苗   陕西省彬州市范公小学  713500
【摘要】现代化教育强调要用“素质培养”取代“分数至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建立的有效引导,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和环境,锻炼综合素质。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增强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效果,正是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在平等畅通的教与学关系之中,学生不仅能够多角度看待问题,更能够获得学习主动权,对学习内容投入更多热情。本文以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对提升师生互动效果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的策略性建议,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师生互动;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99-02

        引言:作为教与学两端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高质量的互动,建立师生之间通畅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自身尚未具备成熟的思维判断能力,学习主动性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其互动,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思维,采用单向传输知识的方式“灌输式”教学,这不符合现代化小学阶段教育的要求,除了会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还会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建立和完善效果。
        一、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升师生互动效果的重要性
        互动作为一种行为,强调彼此双方的主动参与,隐含着双方平等、沟通无障碍等潜在条件。想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就一定要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上,教师只承担引领者的导师身份,而不是知识储备领域的权威。这种教与学相得益彰的理念,符合我国近几年大力推广的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小学生群体还没有建立成熟的思维体系,但学生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只有师生之间平等地互动沟通,教师真正在意学生的想法、反馈和建议,并保留学生发挥创造性与想象里的空间,才能确保学生自身能力的主动增强过程不被阻断或恶性干预。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知识和自信,发现学习的快乐,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其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素质都是学好语文不可或缺的,更是学生未来进入初高中阶段必备的能力。
        二、当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内容不够丰富,互动设计不妥
        有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并没有把学生作为有独立意识想法的主体,以一种成年人看待儿童的心态来面对学生,虽然亲切有佳,也会产生一些围绕教学内容的交流互动,但总体上来说形式大于内容。比如,部分教师在设置引入课程提问时,准备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已经预设准确答案,对未回答准确答案的学生予以否定态度等。此类教学行为会极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其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甚至是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教师权威性比较强,学生相对被动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无法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想法,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是非常不科学的。现代化教育强调要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和形式,才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小学语文老师依旧保持着教师的“绝对权威”,在互动中比较强势,表现为对学生少有鼓励表扬,多有批评责备,以及倾向于用过于成年人方式的思维模式套用在学生身上等。这些问题致使学生不敢于张嘴,不愿意把真实想法说给教师听,久而久之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有效落实下去。
        (三)出发点仍在“分数”,能力培养欠缺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意识地将提前渲染这种竞争压力的紧迫性,尽量早地要求学生提高成绩,名列前茅。虽然小学二年级还是低年龄段,但已经有不少学生早早背上“小夹板”,被要求在成绩上不能有闪失。因此,学生和教师都背负着相当大的分数压力,即使明确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仍旧无暇考虑如何落实优质的沟通互动,甚至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缺少设计,倾向于临场发挥。由于低年龄段师生互动需要较高的教育觉悟和教育沟通技巧,还要同时落实教材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


显然临场发挥并不能够确保互动的质量,不少教师自认为有效的互动往往并未达成培养能力的效果。
        三、提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的策略
        (一)充分拆解教材结构内容,找到互动的切入点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是充分结合教材内容的,在互动语言和动作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正确传达教学要求,并展现知识思维体系,帮助学生把零散的信息在头脑中整合为系统,这就要求教师要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拆解教材自然章节,发现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章节,进行适当扩展延伸,帮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使互动沟通内容更丰富且更合理,立足于教材切入点而不受单一章节的局限。
        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8课《古诗二首》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互动时可以联系之前与之后教材中学到的古诗词,以本章课文内容作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哪位小朋友能背诵出其它的古诗词呀?”,或是提问“谁能给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形容一下诗歌描写了什么故事呢?”,以此种引导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过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回忆,并有意识地进行自主课外扩展学习。在互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避免形式主义的误区,尽量不要用带有强烈暗示意味、强加对错判断的语句来进行提问,以免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形容的是庐山山间的薄雾在太阳照射下发出紫色的光芒,对不对呀?”,这种提问方式并不能起到引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效果.
        (二)运用课内课外优秀资源,激活学生互动热情
        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内容丰富的,并选用学生能够理解并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达教师想表达的信息,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顺畅。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内容,设计互动活动或小游戏,教师作为成员之一参与到活动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关系。除了简单的课堂提问和讨论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游戏、短剧排演、合作创作等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发现师生互动的乐趣,在互动中培养其综合能力素质。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15页《快乐读书吧》模块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成若干组,按照教师提供的简单台词剧本自行排演《没头脑与不高兴》的故事,并选出最有表演效果的一组上台表演,由教师担任旁白。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音乐、背景图来充实小短剧,也可以给老师安排一个角色,由学生担任 “小导演”来把控短剧的剧情和编排,教师参与在学生的拍剧策划之中,在给学生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三)进行教学活动针对性研究,满足学生的互动需求
        小学生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心,渴望掌握更多的能力和渠道去获得新知识,但是这种需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对于师生互动形式、效果、内容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从本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出发,发现学生认可并需要的互动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到一些个体同学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特别是要注意
        比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教材《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的互动教学时,教师发现本班级某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敢于跟同学交流,拒绝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强制所有同学开口交流,而是给予学生“也可以给老师写一封信,说说你的梦想”这样的选项,让暂时羞于表达、无法与教师口头顺畅沟通的学生能够打开心扉,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参与到对话当中来。
        结束语
        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创新互动形式,优化互动效果,这是提升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重要环节,不仅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有正向影响,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互动过程中锻炼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符合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出的要求。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增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互动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教师权威性过强、能力培养效果欠缺等问题。为优化师生互动效果,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找准切入点,结合课外优秀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并动态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师生互动的形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平平.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课程教育研究,2020(32):15-16.
[2]赵红卫.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新课程,2020(09):40.
[3]陈秋群.试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考试周刊,2019(2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