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李永山
[导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学应以“自主、合作、探究”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宗旨,更加尊重了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改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要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在课堂要做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

李永山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曹坪镇中心小学  陕西  商洛  711402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学应以“自主、合作、探究”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宗旨,更加尊重了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改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要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在课堂要做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专项课题研究提出一下探讨,愿与同仁们商榷。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学会、会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75-01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普通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上自立自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中创新。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转变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知识接受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我国学者庞维国指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策略
        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传统教学的老方法,诚然,老方法有时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随着的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否则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寻找一条适时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强化应用。众所周知,每个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而学以致用,则是教和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如果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应用功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了自己主动应用所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
        2、保护好奇心。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思维的规律,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同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等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更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气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
        三、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相生互动的共同创造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不仅要解惑,而且要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对事物探知的欲望,我们应该以趣做引导,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则不会激起学生好问的兴趣,课堂则会变得没有灵气和活力,这种呆板的教学将不会有创新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有激情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会问,问的既精又巧。开始时学生可能会问的很琐碎和零乱,千奇百怪的,有时可能还会重复性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课后习题等处寻找问题,并且希望学生自己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期待学生进行解答,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辩,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最后,教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认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教师的包容与鼓励会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大胆问。《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大胆求问。我们要多激励,少批评,及时表扬孩子的闪光点: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融入浓厚的平易之中。孩子在老师的赏识下才会愿说,爱说,敢说……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只是方法之一,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步步深入,一定会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