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形象化,寓教于乐优化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黄锦友
[导读] 由于年龄的局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是从感性出发,形象思维占据了主导作用,介于此,数学教学的形象化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是一个形象的空间,充分挖掘生活中素材,进行有效的加工重组,若能将生活中的形象事物引入数学课堂,必然能换发出数学学科的生命活力。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仅只是起到一个获取教材以外更多信息的示范

黄锦友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平乐瑶族乡中心小学  547609
【摘要】由于年龄的局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是从感性出发,形象思维占据了主导作用,介于此,数学教学的形象化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是一个形象的空间,充分挖掘生活中素材,进行有效的加工重组,若能将生活中的形象事物引入数学课堂,必然能换发出数学学科的生命活力。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仅只是起到一个获取教材以外更多信息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角色更是应当从“教知识”转换成“教获取知识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形象化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94-01

        由于年龄的局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是从感性出发,形象思维占据了主导作用,介于此,数学教学的形象化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是一个形象的空间,充分挖掘生活中素材,进行有效的加工重组,若能将生活中的形象事物引入数学课堂,必然能焕发出数学学科的生命活力。
        一、精心设计,为数学课堂提供良好的教学素材
        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仅只是起到一个获取教材以外更多信息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角色更是应当从“教知识”转换成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1]”。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的时期,教师若一味的采用抽象性或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无情地抹杀于无形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寄寓于学生形象化的操作之中,利用多种灵活形象的教学手段,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形象化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得枯燥乏味的数学思维变抽象为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并加以运用。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当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比如,为了让学生建立“余数除法”的概念,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个现实问题:准备9个苹果,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玩分苹果游戏。
        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把9个苹果分放到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由学生自己决定,前提条件是要保证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数目一样多,究竟能分作几盘?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有的分了1盘,盘内有9个苹果;有的分了3盘,每盘有3个苹果;有的分了9盘,每盘有1个苹果。各种分法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都达到了每盘平均分配的游戏规则。
        第二步,教师改变一下分苹果的游戏规则,要求学生尝试每盘分2个、4个或者5个,同样要保证每盘的苹果数目相同,看每盘究竟能分得几个苹果?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以及人的认知规律,这次的要求显然比第一次的要求稍微增加了难度。多数学生面对这个要求分苹果的时候,都表现出束手无策的现象,教师就应当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现场重新演示:总共有9个苹果,每盘分2个,总共能分4盘,还有一个没办法分。老师便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还剩下一个呢?”学生自然会回答:“因为游戏规则要求每个盘分的数目要相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于是得到了一个“分不完”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分不完的就应当剩下。并且进一步指出,现实生活中在平均分一些东西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分不完的情况,介于这个原因,没有分完的那部分就得余下。通过这样的实践与讨论,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学生建立了“余数除法”的概念,为继续学习这个部分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唯一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传承传统的教学精华,摒弃糟粕,把数学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趣味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很多时候,一个故事,一场游戏,一首儿歌,都能创设出一种有趣的情境。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2]。”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一直是教学领域中不断探索与追求的方向。
        为了勾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时候在课堂中适时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谈到“余数除法”这个部分的时候,为了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例举《八戒吃了几个山桃》的故事:
        有一天,八戒去花果山找孙悟空,恰好孙悟空不在家。小猴子们为了热情地款待了八戒,于是便采了山中最好的山桃总共100个,八戒高兴地说:“来来来,大家一起吃!”问题是这山桃要怎么分呢,八戒数了数,这里总共有30只小猴子,于是八戒找了一根树枝在地面上画了画,便列出了一个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地面上的3,故作大方的样子说:“根据刚才我列出的算式,你们每个人吃3个山桃,剩余的1个我吃吧!”小猴子们非常感激,纷纷向八戒道谢,之后每个小猴子按照3个的数目取走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了,小猴子们便把当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己只吃一个山桃的事情向悟空一一道来,悟空仔细地看了八戒列出的式子,大叫:“好你个呆子,多吃了山桃还竟然嘴硬,我去找他!”
        问题出现了: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容易对这个故事产生兴趣,难免对故事中八戒只吃1个山桃产生疑问,八戒真有这么大方吗?于是便会重新对这个算式进行核查,从而找出错误所在:100÷30=3……10,恍然大悟,原来余数不是1,而是10。
        大量实践证明,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数学的魔力,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神奇,这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作为数学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约束在有限的教材内,很多时候,教材以外的东西往往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当然,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跨过其抽象性的门槛,让抽象的思维形象化,便于学生容易接受。为此,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将地域空间所蕴含的庞大信息浓缩在眼前,优化了教学效果。
        人类的认知思维都是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对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渠道,借助形象生动的物象使得学生获取抽象的数学思维。
        总之,一切形象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学习,由于其视听相结合,手眼并用,自然会给整个课堂教学以如虎添翼的效果。很多时候,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饱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素材有效地进行加工与整合,必要时还得加以修饰,使其更加富有色彩。
参考文献:
[1]张业超.寓教于乐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读写算,2018(30).
[2]赵加强.寓教于乐,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祖国,2019(6).
[3]温武科.多样化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8,000(018):198-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