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和利用美术欣赏作品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李玲
[导读] 幼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而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有时幼儿对美术作品不感兴趣或者不理解,并不是作品本身不好,也不是幼儿不会欣赏,而是教师对作品的选择和利用有问题。在美术绘画活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择和利用合适的美术欣赏作品非常重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玲   太原科技大学幼儿园  030024
【摘要】幼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而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有时幼儿对美术作品不感兴趣或者不理解,并不是作品本身不好,也不是幼儿不会欣赏,而是教师对作品的选择和利用有问题。在美术绘画活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择和利用合适的美术欣赏作品非常重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选择  利用  美术欣赏作品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98-02

        在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时,其中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美在现实生活中是到处存在的,美是想象与创造的源泉,美能陶冶心灵,愉悦心情,塑造人格。幼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而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有时幼儿对美术作品不感兴趣或者不理解,并不是作品本身不好,也不是幼儿不会欣赏,而是教师对作品的选择和利用有问题。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择和利用合适的美术欣赏作品非常重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绘画活动“我爱我家”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选取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加深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
        在开展中班“门前的小路”主题活动期间,我有意识地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周围的小区以及房子建筑,并引导幼儿就各自居住的小区开展讨论,并组织幼儿开展了当建筑工人造房子、当园林工人绿化小区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绘画活动“我爱我家”,让幼儿绘画自己理想中的小区。
        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画的房子形象极为刻板。怎样引导幼儿摆脱刻板的图像束缚呢?我经过反复推敲选择了两幅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供幼儿欣赏,引导幼儿了解房子的多种画法,鼓励幼儿改变固有的绘画方式,大胆创作以充分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经验。
        这两幅作品中的一幅是世界名画《小房子》。我们可以看出他画的房子形象简单而又有些变化,造型神似而非形似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另一幅是我国当代艺术家吴冠中《人之家》该作品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表现西方现代的抽象风,形象地传达了“人是家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的寓意。这两幅作品尽管艺术表现手法不同,但是都表现出了并非合理的透视关系的画风特点,这种不拘泥于“真实”的现代艺术风格恰恰能被幼儿理解了。但在观摩这节教学活动时,很多老师产生了疑问:这是不是在教中班幼儿学画透视关系呢?我自己的理解是,本次活动并不是要求幼儿运用透视的方法绘画,而是鼓励幼儿摆脱刻板的图像的束缚,大胆地进行创作。
        二、将美术欣赏活动融入生活情景中,便于幼儿的理解,进而产生表现的欲望。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努力帮助幼儿在生活情景和美术欣赏之间建立联系,即将美术欣赏活动自然融入生活情景中,是引导幼儿理解和表现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将欣赏活动情景化。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艺术领域内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能力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创设了一个建筑工人建造新房子的情景,以“房子”中的“人”和“口”为基本元素,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步展示《房子》画面,同时运用情景描绘语言帮助幼儿不断理解“家”的含义,加深幼儿对家以及所居住小区的情感体验。


例如:第一步“人”和“口”一个建筑工人高高兴兴地来到工地上;第二步加上两条竖直线——“他走到一块空地上造房子”;第三步加上长方形和一条直线——“他把长长的木头扛在肩膀上,哎呀,太重了赶快找根结实点的木头,不一会房子就砌好了......”第四步逐一出示一座座的房子,融入对表现方法的相关讨论——“刚才扛在左肩上,现在换换肩膀。工人叔叔是大力士两个肩膀上各扛一根大木头”。第五步更多的房子(有意识隐藏屋顶的颜色)——“小区的房子越来越多,刷什么颜色好着呢?”“经过大家讨论还是刷一种颜色比较好,把其他漂亮的颜色留给别的小区吧。”第六步出示“房子的完整画面”,寻找其中的“人字”体会小区就是人们的家——“小区造好了,找找画面上的人字”。
        在欣赏《房子》后,我又出示了吴冠中的《人之家》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幼儿思考:“我们生活的小区很多,它们各有不同,但是都有相似点。”从而引导幼儿在欣赏比较中加深对“人之家”的理解。如:孩子们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家”,有的说“我的家有好多人,我爱我的家,有的说“很多人住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的小区”等等。
        三、将欣赏与表现融为一体,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内容。
        我们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让孩子们有动手表现情感体验的机会,此时,我们如果说“画家画了许多好看的房子,我们也来试试吧”,很容易将美术欣赏又拉到生活情景之外去,使幼儿降低表现的兴趣。而《指南》中指出“兴趣”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推动力,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欣赏习惯和独特感受,不要求统一。
        为了使美术欣赏活动自然过渡为美术表现活动,引发幼儿的创作激情,我们延续了前面的情景,引导幼儿将自己想象成建筑工人,以获得更多的感受,进行更自如的表现。例如:幼儿运用艺术作品中的基本元素,表现他们想象中的房子,把造房子理解为像搭积木一样。随着画面的不断丰富,他们的想法越来越多,创作出许多各不相同的“人之家”。如:幼儿想象“建筑工人出发在哪里”在画面上画出很多的“人和口”,此时我们根据幼儿的表现进一步引导“肩上有没扛木头,扛在哪个肩上了?这幢房子住几个人?接着我们又将孩子们画的屋顶颜色相同的归位一个个小区,并把它们和大师的作品布置在一起供幼儿欣赏,同时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很多人家搬进来了,我们给小区起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呢?”从而让他们充分体验创作的成功感。
        在这个活动之后,幼儿常常会在阅读图书时发现很多类似的画面:“这里也有好多人家!”户外散步时,他们也会关注周围的人之家。之后,我又选择了艺术大师的相关作品供幼儿欣赏,就这样,幼儿笔下的房子越来越生动有趣了。
        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个孩子心里都藏着一颗美的种子,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对美术作品常常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可供孩子们欣赏的作品有很多很多,而欣赏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从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等角度来选择和利用美术作品,让他们有所感悟、产生共鸣,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让我们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大自然里自如的挥洒画笔,画出属于自己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幸福新童年编写组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11
附:
名画欣赏:
世界名画《小房子》            《人之家》吴冠中
日本画家世仓铁平               《黄房子》梵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