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读”在初中诗歌欣赏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申群晖 白鑫
[导读]

申群晖  白鑫    1.甘肃兰州市第十中学  730046;2.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级医学信息工程  410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93-01

        读dú,有以下四个意思 ,一、看着文字念出声来。即:朗读。二、阅读。看(书或文章)。三、指学习。四、识取。如:读取。
        我现在以初中课文《望岳》为例,略谈“读”在诗歌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一、读美诗歌的音韵。指看着文字,念出声来。即朗读。要读出声调的抑扬,读出节奏的顿挫,读出语气的轻重。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二、读懂诗歌的涵义
        “岱宗夫如何?”“岱宗”:五岳之首——泰山,这里是对泰山的尊称。“如何”:怎么样。“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际意义,这里把它夹入诗句中,是新创之举,很是别致。我们也可理解为一望见到泰山时,那种惊叹,那种仰慕,那种高兴,竟不知该怎样形容才好,竟然语无伦次了。
        “齐鲁青未了”,“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指青翠、翠绿的美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青未了”:指郁郁葱葱的山色,无边无际,浩瀚无垠,难以尽言。
        “造化钟神秀”,“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一个“钟”字,把天地间的万物一下写都栩栩如生,整个大自然竟如此的有情致,竟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阴阳割昏晓”,“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很高。“昏晓”:黄昏和早晨。


山南山北因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形成不同的景观,判若早晨与黄昏,明暗也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因此,心胸也为之荡漾。
        “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角。“入”:收入眼底,即看到。“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以看出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归巢的鸟。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会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一览众山小”,“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小,认为••••••小”。
        三、读透感情的褒贬
        “岱宗”:五岳之首,这里是对泰山的尊称。“夫”: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新创之举,很有别致,我们也可理解为一望见到泰山时,那种惊叹,那种仰慕,那种高兴,竟不知该怎样形容才好,竟然语无伦次了。“齐鲁青未了” “青”:指青翠、翠绿的美丽山色。“青未了”:指郁郁葱葱的山色无边无际,浩瀚无垠。通过美丽的景色,间接表达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钟”:聚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地万物一下写得栩栩如生了,整个大自然竟如此有情致,竟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表达对造物主——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凌绝顶”、“众山小” ,形象的表现出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读出生活的真谛
        作者杜甫,唐代诗人。他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这首诗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但是,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又无处不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由远望——近望——凝望——俯望——希望。诗人从“望”岳开始,到产生“登”岳的想法,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出诗人的心胸开阔,也体现作者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