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中段习作教学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刘正勇
[导读]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就是作文教学,现实中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在中年级。基于此,教师在日常的习作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爱上习作从而培养其习作习惯,为学生的习作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基于此,本文基于核心素养下对小学中段的习作教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刘正勇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花果街办上河小学  442000
【摘要】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就是作文教学,现实中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在中年级。基于此,教师在日常的习作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爱上习作从而培养其习作习惯,为学生的习作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基于此,本文基于核心素养下对小学中段的习作教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中段;习作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26-01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习作
        (一)实践激趣
        陶行知曾说: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因此在习作教学之前,若有计划地设计游戏、活动、劳动等,学生对于自己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例如,在设计游戏活动之前,可以就先让学生到操场上去做“老鹰抓小鸡”“丢沙包”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玩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哪些好词来描述,教师也可以出示“兴高采烈、满头大汗、乐开了花、”等词语供学生选择,这样让他们觉得习作并不太难,写起来就觉得兴趣盎然。
        (二)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为了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将学生深深地带入到生活情景之中。试举省优秀教师狄香云老师的例子: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文明卫生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由此所想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同学们以《摇摇欲坠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颖的题目,写出了两三百字的富有情趣的习作。
        二、培养习惯,为学生习作铺路
        (一)培养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也是构成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细致有序地观察;用多种感官参与,抓住重点观察;观察与想象、比较同步。俄国心理学家谢诺夫指出:比较是人最宝贵的智力因素。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创新。
        (二)阅读摘记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在日常的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写好习作,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知识积累是最基础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好课内、多读课外,多背书,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积累,从而更好提升写作能力。
        三、遵循规律,让学生轻松上路
        (一)从说到写
        随着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改革,要求传统习作教学的光写不说转变为从说到写。写前说,通过说构思文章;写后说,通过说评改习作。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强化其习作能力。



        (三)读写结合
        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改革注重与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把握住课文的写作顺序,并能够仿照这样的顺序去写身边的景物。
        (四)做写结合
        “没有行动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亲身经历又怎会有真情实感?原来封闭的教室,封闭的课堂却一再扼杀了孩子的童真,综合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终于还给孩子精彩的生活,真实的体验。”[2]湖北省小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李作芳提出:引导孩子多做事情,给孩子一个充满童趣的童年。在10岁前孩子至少应该做32件事。包括那些正当与否、户内户外、独自还是同伴合作所做的事,目的就是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在同伴交往中明白事理。这样学生写起习作来也就有事可叙。
        四、教给方法,让学生会写习作
        (一)课内“点点着实”
        1、连词成篇。即给出两个以上相联或互不相关的词语,要求学生根据选定的词语写出几句话或一篇习作。如我在上语文园地时就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看谁能抓住“读读记记”中2-5个词来说一段话?上有关课文总结的时候我也总是喜欢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列在黑板上,有人物动作的、有人物品质的、也有课文写作结构的等让学生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句段的训练,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话整理成小练笔。
        2、依图写文。《掌声》中“英子”在同学们爱的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多么感人的场面啊!但是作者只用了这样一句话似乎很难言尽于此。庆幸的是文中却有一幅栩栩如生的插图,充分再现了英子当时的情景。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幅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图文结合写一写英子在掌声前后分别是怎样想的!
        (二).课外“融会贯通”
        对于有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不太好写的习作,我通常安排学生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般要求学生读三到五篇,让学生分析其相同处不同点,然后让学生从这几篇例文中归纳出自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准备采用的材料来完成习作。例如在“语文园地五”中的习作就是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应该说,这样一来,比真正写一篇文章还费力,既要学生分析范文,又要学生合理取舍,但学生从中收益匪浅,学生写出的文章富有活力,趣味性强。
        五、交流修改,让学生学写互进
        对习作的交流和修改既是让学生对自己习作的一种关注,又是一个互相取长补短再积累的过程。我在班上坚持开展“我的习作我来读大家听、大家改”的活动让学生在修改中学会遣词连句,布局谋篇和表情达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中段习作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以生动而切中孩子生活的内容,灵活多样的习作表现形式很好地调动了孩子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在获得习作能力的同时,既端正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又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在习作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德勋,任燕、摭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探索,2003,1:71.
[2]刘勇、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J]、十堰教育,2010,153、154: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