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杨兆美
[导读] 小学生感恩意识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家长以及教师通力合作,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和课堂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学会感恩。本文对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进行有效分析。

杨兆美   岑溪市诚谏镇沙田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生感恩意识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家长以及教师通力合作,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和课堂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学会感恩。本文对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进行有效分析。
【关键词】小学;感恩意识;行为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51-02

        感恩意识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家长与教师不能过于急躁,要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和思想影响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锻炼学生的感恩能力。要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将感恩作为重要的事情去主动完成。
        一、创设良好校园文化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当中进行努力,同时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正确的意识,做出正确的行为。校园文化便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意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相关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气息,影响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感恩情怀。同时,感恩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有效应用形式,也是对感恩意识的一种完善,更是感恩意识平台的搭建过程。通过校园文化,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意识。
        主题教育是非常有效地感恩意识方法,而课外活动则是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的创设使学生在感恩的文化氛围当中,实现感恩之心的唤醒。利用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感恩。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感恩启蒙教育,开展与感恩教育相关的各类活动或者庆典,将教育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如:要重视对升旗仪式、校园广播以及各类展窗和板报的应用,重视手抄报等小活动的开展,对感恩活动进行大力宣传;要在班级当中举办各类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活动;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加以培养,可以让学生写日记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文化当中增添感恩的元素,使校园文化能够在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当中发挥出更为有效的作用。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感恩意识的开展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内容。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必须要尽可能为学生因造出一种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彼此友好,都要对彼此进行尊重并给予体谅。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家庭生活当中感受到一种和谐与美好,使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进行成长。其次,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必须要建立一种民主的教育环境,要让学生能够在家庭生活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对自己的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决定。同时,家长不能对孩子给予过分的宠溺,更加不能使用暴力的教育方式。要在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约束,使孩子能够学会自尊、自爱,能够学会去关爱他人。第三,家长应当在工作之余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与其进行交流。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进入到大自然当中,使自己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大自然的知识,使孩子丰富自身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与家长形成更为亲密的关系,是孩子能够感恩家长、感恩自然。第四,家长必须要在家庭生活当中发挥出良好的榜样作用。言传始终不如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进行积极地影响,帮助孩子学会感恩。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意识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教育工作当中的主阵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课堂教学则能够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因此,在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当中,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应用,要在课堂教学当中不断地进行感恩意识的渗透,要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当中学习到更多的关于感恩的知识,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要感恩,为什么感恩之情是人们社会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怀和能力,了解到从古至今的社会生活当中,感恩之情一直都是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情感和正确的行为。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小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感恩體验;可以开展辨析式教学模式,开展辩论和讨论的活动,对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培养,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感恩意识当中所存在的错误认知,使学生能够消除消极思想,不断实现自我升华,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可以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要让学生去探究父母、祖国和大自然都为自己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更好地形成感恩思想。
        四、引导小学生良好模仿行为的策略
        (一)指导小学生选择良好的榜样
        低年级学生容易模仿身边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遥远榜样的模仿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近距离的榜样,如家长,老师等,也有遗憾的缺点,因此,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效应。为了避免榜样的“副作用”,儿童应该选择遥远的榜样,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偶像等。把偶像当做榜样还可以扩宽榜样的新空间。但是要注意,遥远的榜样需要是健康的、客观存在的,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抵制暴力色情等内容对儿童的影响。
        (二)发展小学生的有意模仿
        学生的模仿可以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无意模仿是指不经意间的模仿,不容易被察觉,也没有特定的学习目标,计划和步骤,有意模仿是自觉地对自己要学习的行为制定计划、时刻反思行为、经常调整行为、评价行为。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需要促进无意模仿向有意模仿转化,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正好是无意模仿向有意模仿转变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良好模仿的引导,可以通过“言语暗示”或“行为示范”两种途径进行。所谓“言语暗示”是指教育者时刻提醒学生学习特定的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计划性;所谓“行为示范”是指教育者在生活中做好学生的榜样。此外,教育者还要经常给儿童表现良好行为的机会。
        (三)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模仿
        模仿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不能滥用。模仿隐藏着自身的缺陷,运用不好,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在语文中的生搬硬套会使学生败走麦城,在数学学习中,仅仅依靠对例题的模仿是不够的。要让模仿迁移“有效度”;融入真情实践,让模仿迁移“有活力”;引导变通创新,让模仿迁移“有创新”。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模仿是量变的过程,而创新是质变。小学生的创新可以是模仿后的被模仿。如小学生小琪通过勤奋临摹字帖,练得一手好字,之后她的字被某企业使用,并且向小琪提供了使用费。
        五、结束语
        感恩意识的开展需要多方努力,需要长时间开展,需要以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感恩意识的开展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良好的榜样。环境与榜样的共同作用才能够使缺少社会经验、认知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更好地形成感恩意识,并理解为什么要感恩以及如何去感恩。
参考文献:
[1]张艳存.小学感恩意识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5.
[2]李艳茹.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意识途径研究[J].好家长,2015(21):26-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