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静思宁静致远——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宁静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欧静静
[导读] 新课程改革如一股春风,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但同时也折射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应有必要的宁静,在课堂上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听,静静地写,让他们在张弛有致、动静和谐的课堂中不断追求、感悟、创造。那样,语文课堂会因宁静而美丽绽放。

欧静静    义乌市黄杨梅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如一股春风,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但同时也折射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应有必要的宁静,在课堂上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听,静静地写,让他们在张弛有致、动静和谐的课堂中不断追求、感悟、创造。那样,语文课堂会因宁静而美丽绽放。
【关键词】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思;静静地写;魅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55-01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了,思维被激活,想象被扩展,正如叶澜先生说的那样“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在掌声与鲜花的背后,我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上还存在偏差,他们一味地追求时尚、潮流,课堂形式“标新立异”,把简单的教学环节复杂化。这热热闹闹的“臃肿”语文课堂,减损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并折射出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课堂不是闹市区,而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让学生默默地读、细细地思、静静地听、好好地写,不但能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还能培养学生养成深思熟虑、热爱钻研的良好习惯。灵魂的远翔需要宁静,思想的放飞需要空旷,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追求本真、简约、宁静、致远。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语文课堂“宁静”观。
        一、静静地读——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有情”,语文是深情的,包含作者深厚感情。感情需要用情感去触摸,感情需要用心灵去领悟,感情要在默读中去品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对默读作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堂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尽管新课标有明确的默读要求,尽管默读更有利于理解体会感悟,但却难以登上观摩课这种“大雅之堂”,甚至在平常教学中,也没有立足之地,甚至常常被忘却。
        在语文教学中,倘若学生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倘若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被要求有感情地朗读,那显然是不够妥当的。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同一类“抑扬顿挫” 的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和背,那么,课堂上的讲解、朗读、问答、议论充其量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没有潜心的默读,就不会有悟有得。因此,课堂中的默读是必要的。
        二、静静地思——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小学语文教学界,继“学生主体”、“生本课堂”之后,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让学”。“让学”就是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让学观”的主要精神就是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深入地学习语文。
        “让学”不仅仅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因此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静思。我们教师要善于等待,要努力创造宁静的氛围,让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中,在思维的纠结处汲取真知。



        上课时,尤其是公开课时,很多教师担心教学遭遇冷场,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提问,将课堂装扮得“热热闹闹”。其实,在语文课堂中,冷场的实质就是让学,是必需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一听问题就急于举手发言的学生:“别着急,再想想。”
        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需要经历复杂的思维过程。老师在课堂中“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静心潜思。只有通过细致的思考,学生才会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给学生静思的课堂,是给予他们思维碰撞的天空,情感交融的海洋,潜心静读,思绪飞扬。这样的课堂看似简约,但收获丰硕;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沉寂,但体现一种外静内动的和谐美;这样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也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体现。
        三、静静地听——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活泼了,课堂也活跃了。但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甚至还没提出一个完整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就小手林立,高喊:“老师,我!我来!”。在这热闹、积极、踊跃的背后,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学生没耐心听他人回答,迫不及待地插嘴,亦或回答者压根儿就没听清老师的问题。
        我们常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听课习惯不好,不知道如何倾听;现在的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渴望被倾听,不喜欢去倾听。
        课堂氛围活跃了,看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这热闹中少了一份宁静,一份自主深思的宁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宁静!我觉得培养学生静静倾听的习惯是我们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因为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当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语文的课堂中,我总会提醒学生:静静倾听既是对讲话人的尊重,又是提升自己的一种良好的行为。
        课堂中宁静的闲暇,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更是自己从别人说话中寻找闪光点,完善自己想法的过程。
        四、静静地写——爱到深处情自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重视听说读写,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忽视学生的书面表达。
        教师为避免书面表达带来的“冷场”,提高课堂效率,都是急冲冲地让学生发言,只在课的最后象征性地安排写话环节。显然这样的课堂,只留于表面的热闹,无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与课程标准背道而弛的。
        要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整体和谐发展,在课堂中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写。在宁静中,学生思维火花才能得以绽放,才能才思涌动、真情流露。这样的写,笔尖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飞扬的思绪,对美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这样的写不仅是文字之美,更是人文之美。
        心若幽兰,方可香韵恒久;静如止水,才是激情巅峰。总之,静在外表,动在内心。在课堂上带着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听,静静地写,让学生在张弛有致、宁静和谐的课堂中不断追求、感悟、创造。语文课堂,因宁静而美丽绽放!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教学月刊》小学版-----《论让学观》汪潮  2010年5月
【3】《教学月刊》小学版-----《让学生学会“静”》陈列平 2010年7-8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